约拿情结:与机会擦肩而过
编前:
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
上帝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但一旦理想即将成为现实,约拿却感到一种畏惧,觉得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心理学家称之为“约拿情结”。
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他们有上进心,也碰到了可能成功的机会,但最终,在种种忧虑畏惧前,都无奈地做了“约拿”。
我就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话是周理说小巍的,也是小巍自己默认的。
小巍,公关公司职员,而立之年的办公室白领。小巍在办公室里是很受宠的,公关公司本来是女人扎堆的地方,小巍性格开朗,又帅,自然就有“熊猫”般的待遇。
但一过三十,小巍的人生就不能只靠“熊猫待遇”来获得满足了。大学同学聚会,掏出来的名片虽然“经理”、“主管”一大堆,但含金量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500强的、4A广告公司的,靠着大树好乘凉。“哎呀,就一个小部门,手下没几个兵啦”,谦虚里透着几分得意;自己跳出来单干的,派头就更不一样了,“哎哟,自己给自己打工,辛苦啊”,苦中作乐,得意更胜几分。
小巍这样的小公关公司客户经理就落寞了,但想想也实在没有什么夸耀的资本。有时候同学们也会作羡慕状,“小巍好啊,万花丛中一点绿,整天被美女们包围吧。”小巍怎么听都有揶揄的意思,更笑不出来了。
“你在公关公司这么些年,手上客户资源不少吧,为什么不出来单干呢?”自营广告公司的同学周理鼓动他,“我们联手整个公司吧,现在公关公司遍地都是呢,随便分点羹,日子都过得挺舒服的。”
小巍心里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想法。看着有同行没做几年就跳出来单干了,也不过就是个六七人的小公司,一年吃定两三个客户,小日子居然过得颇为滋润。没两年便买了车,再过几年又买了房子,公司也从居民楼搬到了写字楼,如今见面说话气势都不一样了。
小巍想,与其给人打工,还不如出来单干呢。他和周理谋划,一个懂广告,一个搞公关,要搞个公关公司实在太简单了。“公关公司其实门槛很低的,雇俩毕业生,找定俩客户,什么发布会啊产品宣传啊,这套我早就得心应手了。再说了,咱同学都在这个行业混,资源那么多,不能浪费啊。”
两人越说越兴奋,好像美好的前景就在眼前,连做大了以后在哪里租写字楼还是直接买房都讨论到了。小巍一回家,趁着兴奋劲儿,连夜就哗哗写出厚厚一摞计划书来,这一套,他也是得心应手的。
第二天发过去,周理瞄了一眼说很不错,赶紧着手干吧。
但一着手细节,小巍就觉得步步艰难,计划书想得太天真了。
先说雇人吧,这个还简单,这年头抢工作的大学生遍地都是。但小公司工资开得低,1500元一个月,优秀的自然不来,小巍估计得手把手地教。
再说找地方。周理那个居民楼是绝对不行的,怎么也得是办公楼吧。如今房价这么高,非中心地带的小破办公室,一个月也至少要两千元以上呢。
最头疼的是客户方面。小巍所在的那个公关公司,其实也就只吃定了两三个客户,还都是大老板靠关系拉来的。小巍虽然兢兢业业地服务了那么些年,但人家才不会跟你走呢。至于周理那个广告公司,也是靠着几个小客户分点羹,吃饱是没问题的,但要想做大也难。
小巍算了笔账,客户能不能拉到且不说,光这前期投入就已经不少了。他想,这年头公关公司遍地都是,抢客户多不容易啊;同学们虽然都在这行混,但人家手里的资源又怎么会轻易让给你呢。他甚至觉得周理来鼓动他,看中的也是他手上的客户资源,好给自己的广告公司添业务。但他哪有什么客户资源呢?小巍觉得这样折腾起来,成功还遥不可及,他几年辛苦积攒的血汗钱就都要扔在这个小公司里了。
这么一来,他对开公司就意兴阑珊起来。周理催了几次,他都以时机不成熟回绝了。后来周理气得骂他:“计划书写得天花乱坠,怎么一实施就缩头缩脚的。开公司当然要从拉客户做起,哪有现成的客户等着让你赚钱的!”小巍还是摇头。周理叹气:“你呀,真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小巍想想也没有什么可以反驳的,默认了。
25年的房贷还时刻压在身上呢,我还是老老实实当白领算了。小巍回到美女成群的办公室,接过老板给的新企划任务,往办公桌前一坐,心里轻松了。转头再看看老板,一边嚷着血压高,一边还要苦着脸跟客户应酬吃饭,“多挣钱也不容易啊。”他自我安慰道。
蠢蠢欲动之后,她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谭馨回想起两年前的那个邀约,心里总有些许后悔。
从财经学院国际会计专业毕业后,谭馨的生活是如水般平静的。去了一家大银行的国际业务处,很快熟悉了所有的业务和流程,开始了稳定的朝九晚五生活。
谭馨在业务上是认真努力的,省行举行什么技能竞赛,她常常会被领导点将。但,仅此而已。大机构里的小职员,很多时候出人头地不是光靠技能就可以的。
谭馨28岁时,第一次有了跳槽的冲动。当时,同科室的小黄跳去一家小银行当了个中层。那几天同事们茶余饭后,说的都是小黄的待遇。“听说给了15万年薪。”“不止呢,他们年终奖很厉害的,福利也很好。”“说他们行在××还有一批房子,小黄还能参加集资建房……”
谭馨有时掺和在“八婆圈”听到这些,心里很有些不服气:小黄真是有运气有人脉啊,其实也就比我早来了一年,业务能力或许还不如我呢,就是因为有朋友在那个银行,消息灵,现在居然就是拿年薪的小领导了。
那个时候正赶上谭馨跟男友准备买房结婚。谭馨平日里吃住都在父母家,工资全当了零花钱,从来没觉得手头紧过。一到买房时刻,看看自己存折上几个少得可怜的“0”,才觉得自己真是穷啊。
谭馨跟男友诉苦:当初是冲着这个银行的名声进来的,没想到活儿没少干,工资福利却比其他行差很多。男友被巨额房款压弯了腰,也忍不住附和起来:是呀,都是银行,怎么差距就那么大呢。末了又感慨:小馨呀,你也赶紧被人挖走吧,一年挣个十几二十万,我们就有出头日了,哈哈。
机会还真的来了。半年后,一家银行在当地设分行招人,谭馨的一个前领导向她伸出橄榄枝。前领导说,谭馨,你业务那么强,呆在那里太埋没了,到我这里来磨炼一下吧!
前领导开出的条件颇诱人:国际业务负责人,年薪18万……听起来处处都比小黄那个岗位好。谭馨心动了。
她要在现在的银行继续呆下去,按部就班地再过几年,顶多也就是混个科长副科长的,工资也涨不了多少。要是跳槽,高薪,独当一面,多有挑战性啊。
谭馨喜滋滋地迅速打出了简历传过去。因为这个机会,她觉得都自信了许多:原来我也是能干的嘛,也会有人来挖我呢。
但回家跟父母一说,先被泼了盆冷水。父亲担忧地问:“工资是高了,但是不是每年会给你任务,万一完成不了怎么办?你现在是有编制的,到了那边成聘任的怎么办?”谭馨一听,兴奋劲儿立马就减了一半:“嗯,等见了面谈了再考虑吧。”
谭馨跟那边相关负责人见了几次面,谈得不错,对方对她颇为赏识,也寄予了很大期望。但就是这赏识和期望,让谭馨越发犹豫起来。
“国际业务是要白手起家的,所有事情都要身体力行,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任。”谭馨对自己的业务水平虽然有把握,但对负责一个团队却没有信心。而看起来诱人的高薪,事实上是与高压力、高风险相随的——业绩的好坏,任务有没有完成,直接影响她今后的工作,“拉客户是重点之一,这又是我最不擅长的。”
这时,当前工作的好处就凸显出来了。工资虽然少了点儿,但是工作很安定,不操心,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如果换了新工作,这些统统会变成压力。”部门员工不服我管怎么办?拉不到大客户完成不了额度怎么办?要天天应酬交际怎么办?
“我越琢磨越对自己的能力有怀疑,害怕失败,于是就更加不自信。也许是因为我比较懒吧,不愿意每天生活在压力和忙碌之中,所以宁愿在这里拿少一点儿钱,也不愿承担什么责任。”谭馨总结说。
再三斟酌,她最后还是婉拒了高薪的诱惑,继续在原来岗位上埋头做个认真负责的小职员。
此后,也有过几次类似的跳槽机会。谭馨蠢蠢欲动之后,还是回到了原来轨道。
如今过了三十,原地踏步的谭馨看到跳槽后的同学、同事事业有成,羡慕的时候也会有些后悔。
“可能克服了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大胆去试一试,也许就会成功吧。既然有机会摆在你面前,也是别人对你能力的承认,自己应该自信一点。有时我也后悔没迈出第一步,不过说实话,还真的是因为我太懒,不喜欢有压力的工作。”
虽然也会后悔,但谭馨不知道,如果下一次还有一个宝贵的机会放在她面前时,她是否能勇敢地迈出这第一步。
“纸上股神”在牛市里犹豫了一年
孙春晖号称“股神”,自封的。办公室的同事们习惯在他的称号前加一定语,“纸上”。因为春晖虽然说起大盘个股头头是道,比电视上的股评家还显专业,但他根本没入市呢!
2007年大牛市,春晖身边的朋友各个都奋不顾身地炒股养基了,只有他面对财富诱惑坚定地岿然不动。每次有同事鼓动他开户,春晖总淡定地笑笑:“股市上的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投机的东西总是没有做实业赚钱来得踏实。”
同事们佩服他“定力”,却不知道,春晖心里其实是酸甜苦辣百味交杂。这一年里,他有无数次开户的冲动,好几次在银行看到券商柜台都要奔过去了,但最终还是做了牛市的旁观者。
早在2007年年初,大学同宿舍的“老五”就整天在MSN上劝他入市了。“老五”2002年大学毕业就投身股市,经历了几年熊市之后,2006年开始解套赚钱了,“股市起来了,今年会是大行情,你赶紧去开户吧!”
春晖自然是心动的。看看毕业才几年,大家都还租着房子挤着公交车呢,“老五”居然就在2006年年底率先成为“有车族”。新手上路,牛得不得了,一到周末就骚扰大家:“哥儿们,去爬山不?去农家乐呀。”
春晖盘算了一下,手头上有5万元左右省吃俭用的存款,要都投到股市,按“老五”说的“至少50%收益”,那就是2.5万元呀,合他两年的积蓄呢。
但真准备去开户,春晖又打起了退堂鼓。上证指数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一路飙升了1000多点,2007年还能这么疯涨吗。春晖又想起“老五”当初投身股市即遇熊市的苦日子,之前几年,他说起股票不都快哭了吗。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春晖决定谨慎为上,先观望一阵子再说。他订了财经报,每晚回家都看股评节目,还有模有样地选了几只关注股查看。
就在春晖努力作功课的时候,办公室的几个同事已经争先恐后地冲进股市了。正赶上行情好的时候,同事们每天一进办公室就眉飞色舞的,一到吃饭休息就“谈股论经”,整个一小散户厅。
春晖也是不甘寂寞的,甚至谈论个股大势的时候,比股民同事还头头是道。“地产金融是强势啊,上升方向不变的。”“老吴,你不能瞎听消息,现在是牛市,随便买只股都赚,但要想稳妥,还是要公司基本面……”那些财经版消息、电视股评家理论,被春晖这个“二道贩子”整合得有模有样。
对桌的陈芳问:“你分析得这么透彻,咋还不买股票呢。”春晖说:“现在大盘涨得疯,我要等个好时机再进去。”同事们就笑:“原来是纸上谈兵啊!”
春晖心里明白,他那些理论知识,所谓看似淡定的“等时机”其实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真要把钱投到股市里,他还是有些怕,那可是血汗钱呀。
有时候看着老吴得意地炫耀收益,看到陈芳拿着炒股挣的钱去香港“血拼游”,妒嫉是难免的。春晖会后悔:凭我的那些功课准备,当初要进了股市,一辆QQ都有了呀。但真要去开户了,他还是犹豫不决。
眼看着上证指数从2000多一路升到3000多,再飚到4000多,春晖心里那个难受呀。可是他的难受有多深,犹豫也就有多重:指数都这么高了,还能买吗,跌了可就惨了。
终于,“530”大跌来了。春晖觉得那股难受劲儿一下子就消失了,他庆幸自己明智,股市有风险啊,散户多赔钱啊,脸上禁不住的神采飞扬。
一进办公室,看到同事们各个脸阴得像遭了霜打似的,春晖暗地觉得好笑。这时“老五”给他电话:“哥儿们,好时机,过两天抄底啊。”春晖心痒了一下,但一想到同事们那一张张哭丧的脸,又胆怯起来。
整个2007年,春晖就在这样的犹豫中徘徊着,羡慕着,有时也妒嫉或者幸灾乐祸着。他看着股指狂涨,看着大盘振荡,看着同事们挣钱或亏钱——始终看着。
今年年初,大盘又开始狂跌。春晖虽然又觉得庆幸了,但也学会在办公室里板着脸“与民同乐悲”,心里叹气,唉,股市让心态都变坏了。
“老五”来电话说贷款买房了,春晖少不了又是一阵羡慕妒嫉。但挂了电话,他就对自己说,现世安稳,别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