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平民教育”
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长期间(1917~1927),抱定“人人都是平等的”和“养育健全人格”的办学宗旨,力倡劳工教育,平民教育。那时的北京大学,不但有正式学生,还有旁听生——只要是有心向学的青年,无分贫富职业,都可以进教室听课。
1918年,北大举办了“校役夜班”,校内的230多名校役工勤人员,人人都有读书机会。1919年,北大又开办了平民夜校,兼收男女生。
除蔡元培外,20世纪的一批知名学者,如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等人,都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行着平民教育的理想。
1949年以后,平民教育的民间实践气息渐渐微弱。
2004年4月,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在晏阳初当年办学的旧地重建。三农专家温铁军出任学院院长。学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干部、青年和志愿者进行教育培训。2007年4月,学院被关闭。
2006年9月,报载“北大平民学校重启,53名务工青年免费上学”,通过以志愿者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支付能力较弱但有培训需求的校内务工人员开展职业发展观、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免费培训。
目前北大后勤系统有外来打工人员3000多名,他们将轮流免费进入“平民学校”学习。北大平民学校暂时不收北大以外的外来务工人员。(本报记者袁晓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