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林丹和大妈拉拉队
北京奥运会在即,大家都心向往之。我也如是。但看到“中国”二字印上足球,看到林丹摔了拍子,内心积蓄已久的三点忧虑,逐渐升腾起来。但愿,我这都是杞人忧天。
第一个忧虑,就是不少人只有听顺耳话的期待,没有接逆风球的准备。
奥运会这个平台,既促进文化融合,也带来文化碰撞。融合与碰撞,起码是表兄弟关系,融合就是红烧排骨里的肉,碰撞是藏在里面的骨头,硌牙,却又不可或缺。阿迪达斯给北京奥运会足球赛准备的比赛用球,赫然印上了“中国”两个汉字。很多人叫好,觉得扬我国威;我却觉得别扭,因为届时“中国”俩字儿将被踢来踢去,踢在球上,疼在心里;还有人觉得两派意见都属于神经过敏,无事生非。这个议论,怕是直到北京奥运圆满结束,也不见得能浮现出标准答案——这是个体育案例,却属于文化事件。
还有鸟巢。现在这几乎是京城第一景,每日围观拍照者甚巨。以我仅见,十个人里,至少有七八个说好。我属于另外一小撮,因为我觉得它用钢材用得太奢侈,在绿色文明掩映下的信息时代,这个带有工业文明浓郁气息的钢铁家伙,似乎稍显不合时宜。今夏,随着绿色意识异常浓厚的N多洋朋友的到来,我们能保有一份任由评说的心情吗?
北京奥运,可以大幅度增加广大地球人对咱们中国的了解。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了解,并非简单地等同于接受、喜爱、赞赏。中国每往前走一步,地球上了解我们的人就多一大批。但不可否认,至今仍有相当多的国际人士,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我们。地理的距离,文化的隔膜,主义的差异,经济的压力,都是其成因。北京奥运,既可能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并喜爱上了中国,也免不了会有人越洋万里、关山飞度,带着偏见来,带着偏见走,带着偏见在北京奥运的场内场外横挑鼻子竖挑眼。
倘若真的出现了这种局面,可怕吗?不可怕。这既不等于北京奥运会失败了,也不等于改革开放的路走错了。13亿中国人,全体总动员地忙活了这一场,听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感谢与赞扬,当然会很舒服。但如果我们觉得听到的全都应该是好话、顺耳话,那只能是我们自己的脑子出了毛病。
所以,北京奥运之际,朋友来了有好酒,挑刺儿的来了咱也不能拿猎枪,还是拿二锅头招待。人家挑了毛病,咱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多的可能是文化碰撞,属于见仁见智的范畴。要当好东道主,不必准备酒量,却要准备肚量。有些评价虽不顺耳,却也算尽了碰撞之职。骨头有了,肉还会远吗?
第二个忧虑,就是把中国拿多少奥运金牌,与北京奥运会办得成功与否,作茧自缚般地挂起钩来。
辩证法说,凡事皆有利弊。4年前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军团狂揽32金,其利就不再赘述了,其弊之一,就是让此番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的金牌增长空间,已少而又少。但4年来,再上层楼的期望,仍坐着电梯上行。在一个以举国体制为基本模式,以奥运争金为现实目标的竞技体育氛围中,N多优势项目固然得到有力保障,更多的非奥运争金项目却为了顾全大局,而可能中断了本来的发展进程。某些正在从传统专业体育向市场化体育、职业化体育转型的项目,其需要持续向前的改革进程,也有可能受短期目标的影响,而延缓了步调。
足球就是鲜明一例。按照足球其自身规律,职业联赛为首要,这是当代足球运动的市场化基石;世界杯比赛为次要,这是职业联赛成果的PK台;奥运足球比赛,其重要性顶多排到老三。进入北京奥运的备战周期以来,中国的职业足球联赛,以及国家队参加世界杯预选赛的准备诸事,在不断地为奥运足球让路。这种违背足球运动基本发展规律的做法大行其道,确实令人费解。
反而林丹摔拍子,倒是不太费解。依我看,林丹怒向李矛的一刹那,并非只是对个别裁判或李教练的N秒失态,而是夺金压力,已成为整个中国羽毛球界面前的西西弗之石。如再不给这支教练员普遍爱戴帽子、队员普遍爱摆Pose的队伍吃点清心养肺丸,林丹式的失态,就将成为这支王牌团队的阿喀琉斯之踵。
其实,一百多天后我们所谓的“东道主优势”,辩证地看,很可能摇身一变,转化为过大的压力,从而成为“东道主劣势”。国家体育总局负责人最近在谈到今夏中国军团的夺金形势时,反复强调了严峻挑战和客观压力。我想,这是在给公众的过高期待降温,也是在给林丹们减负,并让北京奥运会的使命,回归其本来面目。略显遗憾的是,这个有益的判断,没有更早更充分传递给公众,传递给那些错失在金牌迷雾中的体育人。
第三个忧虑,就是虽然出于好意,却用了不太对路的办法来办奥运。
林丹摔拍凸显的另一隐忧,就是在北京奥运身形已近之际,不适当地放大了所谓东道主裁判的“正常的失常”。如果这种“东道主裁判员难免会对主队有所偏向”的论调,借林丹之事而喧嚣尘上,那么即将在一百多天后担任N多比赛辅助裁决之职的中国边裁们、司线员们,会不会下意识地把“不失常”视为“不正常”呢?
自然,所有的裁判员,都是要对着神圣的奥林匹克旗帜宣誓,但是,他们并非生活在真空里。某种文化氛围一旦升腾起来,便有着无孔不入的畸形力量,令那些正误不过毫厘的判罚,带着一付好心肠,却匆匆谬以千里远。
春已立,夏不远。我看到,N年来很沾奥运缘的演艺明星们,仍出没于各种公众场合,一如既往地宣传着奥运精神。但大赛迫近,此时,造势似乎已非要务,扎实地落实才是当务之急。我看到,由各级基层单位推出的,由工人、学生、街道大妈们组成的N多拉拉队,正轮番在“好运北京”的看台上翩翩起舞。我觉得,那些尽心尽责的大妈们是来表演的。她们似乎并不关心场内是一场什么比赛,是谁跟谁在比赛,谁将获得胜利。她们对自己的兴趣,远远超过对比赛的兴趣;她们对完成助威任务的兴趣,远远超过对比赛对抗之美的兴趣。她们不缺少热情,但似乎缺少真诚——对体育的真诚。
非体育的,或者非市场的办法,也许能够迅速见效,却有着巨大的、适得其反的风险。在北京奥运的看台上、赛场上,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都可能出现这种好心好意带来的风险。我想,2008年的夏天,那些来自五大洲的上万名运动员和几十万名观众,想在北京观赏到公平的、高水平的比赛,想在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优点和缺点并存的中国,也想在这里看到普通人对体育的热爱,而不是单位组织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