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2日
星期
名家与书

人艺旧事:于是之教我读书

梁秉堃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2-12    [打印] [关闭]
    

    梁秉堃,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谁是强者》、《阵痛的时刻》、《夜晚过去是早晨》、《新居》、《冰糖葫芦》、《默默的人》,散文《北京人艺的故事》及30集电视连续剧《天桥梦》等。

    笔者自幼就比较喜欢读书,然而真正懂得读书的意义和方法,那还是后来受益于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

    于是之大我九岁,同事半个世纪,是我的半师半友,长期以来,他有着良好的读书习惯,几乎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程度。于是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的读书习惯,总是靠熏陶渐染逐步养成的。压、逼、打、骂都无济于事。这就需要一个稍微好些的文化环境。”他还说:“我所以还喜欢读书,全靠我有幸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有的在校内、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校外和课堂外,在日常生活当中。”完全可以这样说,于是之的读书习惯是依靠别人“熏陶渐染”而养成的,同时,他又在“熏陶渐染”着别人而养成。我,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大约,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我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郊区巡回演出老舍先生写的《女店员》,于是之在戏里扮演宋爷爷,我在戏里扮演店员陶月明。当时,演出的条件比较差。常常是二十几个演员,挤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进行化妆、换服装、拿道具和休息。这里,随时有人来来往往,有人说说笑笑,总之嘁嘁喳喳,乱乱哄哄,很不安静。然而,谁也想不到,于是之就是在这样一个喧闹的环境里,能够“当众孤独”,充分利用不上场的零碎时间硬是把一部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和平》给读完了。记得,我曾经问过于是之,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在后台做演出的准备工作,虽然时间不够整状,可是零零碎碎加在一起也不算少,如果不看书白白浪费了时间有多可惜?再说,这部世界名著是早晚非看不可的事。”以后,他还在一篇文章里,进一步做了这样的解释:“我打心里愿意学习,我总觉得有一个无形的神或鬼压迫着我,催促着我——为什么一些普通的知识你竟白痴一样的不懂?许多名著你为什么当读不读?我总觉得我读不下来,我不想开脱自己,我曾粗略地估量过,即或老天能多假我以时日,有的我能读到,而有的,我清醒地知道,我大约是今生读不到的了!”是的,于是之就是这样严格的要求自己,如此地不能满足,如此地发奋要读书。几十年来,他的这些表现我都看在了眼里,也记在了心上。也许,还会到永远永远。

    还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们一起在北京西山八大处写《矿山兄弟》的剧本,在晚饭后散步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又谈到了读书的话题。

    于是之说:“有这么两句古诗挺有意思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

    我想了想问:“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读书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呢?”

    他回答:“就是这个意思吧。老实说,咱们剧院的文化环境相当不错,读不读书,就要看你个人的毅力了。”我点点头。

    他继续说下去:“我总觉得读书是一件最容易的事。你看,只要有一双眼睛,再加上一本书,就算解决问题了。可以不花钱,或者少花钱。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我从小慢慢地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据我所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于是之,读书最早是从看出租书开始的,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每天都有一个年龄稍大的出租书人,推着一辆装有四个小铁轱辘的破木箱子,来到胡同里摆摊设点经营租书业务。木箱子里挤满了书,都是《三剑客》、《雍正剑侠图》之类,一套书三十本,一本三百多页,字数要以上亿来计算,不过出租的价钱很便宜,于是之能够常来光顾。)

    岁月如梭,人生苦短。笔者,至今还依然常常记着和体味着,于是之提供给我的那两句古诗:“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