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3日
星期
印象

康慨:一个爱读书的人

赵健雄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2-13    [打印] [关闭]
    

    本文题目来自康布谷小朋友的家庭作业,老师给她布置这样一个采访任务,她就近选择了自己的父亲。康慨在回答中谈及自己的读书前史,我录在下面:

    “那个时候,社会上虽然缺书,但是我的爸爸——你的爷爷,藏了不少书,大部分是‘文革’前买的。我小时候不上幼儿园,一个人被锁在家里,没有玩具,连狗都没有,只能认字儿玩。我想参军去打仗,读了很多小英雄的故事。上学以后,流行手抄本,我特别喜欢读《十二张美人皮》,还抄过,很恐怖。小学三年级,我又读了《第二次握手》,这是一本很愚蠢的书,但那会儿大家都在读,就跟你们现在读《哈利·波特》一样。所以,那会儿书不多,但有字儿的东西不少,甚至各种揭批‘四人帮’的学习材料,也十分好看。”

    书籍几乎成了惟一的玩具。这个小男孩长大后还离得开书吗?说起来“文革”是个反智运动,光是图书就烧掉不知多少,可仍在无意中造就了康慨这样的爱书人,世事之莫测与荒诞,并非逻辑所能推演。

    其实康慨也挣扎过,想远离读书,这是一种青春期的反叛——总想探寻另一条道路。当然不尽如此,也是命运使然。我最早与康慨交往时,他正在大学读书,喜欢写诗。临近毕业那年,因为一些事情的牵扯,前途未可乐观,既然担心也没用,他反倒潜下心来把内心的起伏积攒成长短不一的句子,自己印成本集子,并嘱我写个小序。他终于还是被带有惩罚性地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也许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抗争,他没去报到,从此浪迹天涯。

    后来见了面,康慨告诉我,这些年什么都做过,包括经营酒吧舞厅,随时准备带人与寻衅者交手。就这样过了10多年,才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事儿,原来还是读书和干些与读书沾边又能谋食的活儿,他落到《中华读书报》做编辑,至今已多年。

    记得那次在北京我问他:编辑之余,不干些别的什么吗?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就显露出我那时较为浮躁的心态。康慨当即回答,不想干别的了,现在这样就挺好。

    此后他潜心读书和写与读书相关的文字,没几年,就成了国内有影响的书评家。除了编自己的版面,还在《中国新闻周刊》等处写专栏。康慨的书评有国际视野,能给人许多新鲜的东西。现在不少学人长年呆在海外,对他们来说,国际视野肯定不是问题。而国内像康慨这样,每天从《纽约时报》或《泰晤士报》上获取即时资讯的人却并不多。其实有了网络,这是很方便的事情,康慨装了个软件,电脑桌面即可显现世界各大报纸当天的版面内容,想看什么文章,点开就是了。这样做最初出于工作需要,因为他在报社编国际版,尔后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宽阔的视野无疑给康慨与书有关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方便。

    最近发现他书评写得少了,原来在潜心译事。说起来中国现代化起步,就是从引进外面的先进文化与思想开始的,翻译如普罗米修斯窃取天火,自有其神圣意义。不知道康慨是自觉地把这当做一桩使命来做的,还是海外读物看多了不忍独吞。

    早年记忆中,康慨最感动我的是上学期间有朋自远方来,手里没钱,也不好意思向父母多要,就去卖了血待客。这是他同学一次偶然间跟我说起的,绝非自己炫耀。如此侠义的做法,当今世道实在不多见了。

    我知道这一定与读书有关,至于是什么书给了康慨这样的精神与品格,恐怕只有问他自己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