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3日
星期

我们在现场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2-13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对军人而言,灾情就是命令。而对媒体而言,全面地反映各地灾情信息、客观地报道各地抗灾救灾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感人事迹,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哪里有灾情,哪里也会有我们的记者。

    在这场50年不遇的罕见冰雪灾害中,许多媒体的同行始终坚守在一线,忠实地记录了这场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抗灾救灾图景。他们当中自然也有本报记者的身影。他们放弃了休假,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冒着严寒,忍受疲劳,奔波在各地抗灾救灾的现场。

    在长达20多天的采访中,我们的记者发回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除此之外,他们还有许多藏在心中的感动,写出来与各位读者分享。

    普通人的举动和情怀

    本报驻湖南记者 洪克非

    大年三十,踏着郴州的积雪,走在苏仙区白露塘镇上白水村里时,总有一些人的身影浮现我的脑海。

    一场大雪压塌了该村5组村民组长邓贤卫的砖厂,损失60万元,他一年的辛劳都泡了汤。本应唉声叹气、捶胸顿足的时候,他考虑的却是别人的春节如何过。听说城里的银行能取钱,邓贤卫打车到市里排了8小时的队,从银行取出70多万元钱,给急欲返乡的农民工发放工资;力排众议,给组里的10多位老人补贴了800元的“防寒过节费”;东奔西走,借柴油发电机,给大家带来光明。

    该村4组的村民徐政伟,自家房顶隔热层倒塌,想到的却是困在高速路上饥寒交迫的乘客,自发赶去送粮送水……

    正是这样一些普通人的举动和情怀,在这场雪灾中温暖了人心。

    一双双满是伤痕的手

    本报驻江西记者 涂超华

    如果不是这场50年不遇的雨雪灾害,这个春节,在各条战线抢险救灾的人们或许都在温暖的家中陪伴亲人,各自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

    冰冻灾害使江西境内的电力主网架基本瘫痪。抢修现场,风像刀子一样,会在暴露在外的皮肤上割开口子,多呆一分钟,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持。

    南昌梅岭山上,记者在采访江西省送变电公司青年突击队时,与几位队员握手,感到的却是强烈的震撼:那是一双双粗糙红肿的手,有的还裂开许多道口子,上面还渗出点点鲜血……

    在这个冬天,正是无数双这样的手,为我们驱散了黑暗和寒冷。

    火车站的艰难与感动

    本报驻广东记者 林洁

    在火车站采访10多天,我感受最深的是异乡人回家的艰难。拖家带口、拼命加班,就是为了除夕回家团聚。

    2月1日傍晚,我在广州火车站西广场拥挤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位哭得死去活来的年轻母亲。她从武警战士手中接过自己的孩子,紧紧地搂入怀中。原来,这位母亲打算带8个月大的孩子回湖南衡阳过年,在挤车时却把行李和孩子一起丢了。已有3年没回家的她,最后也没能挤上回家的列车。

    让人感动的还有那些武警战士,他们组成人墙拉出一条隔离线,被挤得像夹心饼干一样。他们每天值班10多个小时,除了维持秩序,还要及时扶起摔倒的人,避免死伤事故发生。他们的确是最可爱的人。

    一位同行的半张脸

    本报驻江西记者 李菁莹

    徐剑,江西抚州市电视台记者。抚州,是这次冰冻灾害中江西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至今仍有两个县断电。

    大年初一晚9时,徐剑刚刚采访完,急匆匆地往电视台赶。电视台大楼的台阶上,冰雪没有完全融化,他脚下一滑,半边脸磕在石阶上,顿时血流如注。

    徐剑的半边脸都摔破了,缝了10多针,眼睛附近的血管神经断裂,至今躺在医院。

    在此次受伤之前,他已经20多天没有回家,一直奔波在抗灾救灾的一线采访。

    从1月25日至今,为了真实记录抗击冰雪灾害中的人和事,我敬爱的同行们,就像战士一样,随时待命,随时“冲锋”。

    媒体人的责任与荣誉

    本报驻湖北记者 甘丽华

    2月5日,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走访武汉高校留守大学生,他在与学生们座谈时说:“媒体的报道比我们的通知和公告走得更快,让更多的人知道,及时防范事故的发生。”

    路钢还说,这场罕见的雨雪天气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让我们的民族精神再一次放出光芒,而媒体恰恰是这光芒的放大器。

    这番话是对媒体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及时发出对社会有益的警示,在危急时刻振奋民族精神,既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媒体人至高无上的荣誉。

    为亲情等待动容

    本报驻广东记者 刘芳

    在深圳罗湖火车站的滞留大军中,我发现了两个特殊的身影:两个小伙子,面容憔悴不堪,没带任何行李,地上铺着的一条薄被,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上前询问方知,原来他们哥儿俩是为了等千里迢迢来深圳的老母亲。年届7旬的老人早在5天前就从湖南上了车,没有手机,没有亲友陪同,过了5天4夜后却还没有任何消息。其实,哥儿俩的宿舍就在市区,他们却一起在火车站值班,已经等了5天4夜。那份牵挂和担心,已经让等待变成了焦灼。

    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这样的亲情等待而动容。然而,我们希望的却是这种焦灼不安的等待能够尽量避免。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