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4日
星期

不重复自己

谭洪岗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2-14    [打印] [关闭]
    

    曾有心理热线的志愿者向我抱怨:总是要跟不同的人说同样的道理,跟同一个人也得反复说,很烦。当时我笑着说:当心只有一把锤子的时候,会把所有东西都当成钉子。再说,即便是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自己面对一位来访者症状的反复,觉得该说的都已用各种方式说过不止一次,一时有点儿心烦,这才陡然一惊——难道我把本来常做常新的工作变成了一项重复性劳动?

    初学时我是没有重复之虞的,接触新的理论、方法,看到好的案例或分析,常有目不暇接的惊喜和压力;等到能大致应对,会习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处理类似的问题,有时就不会下工夫去争取做得更好。可任何一项对人的工作,都不应沦落为熟练工种。

    一次讲座中,听一位做过医生而后学心理学的人说起,大家都经历过就医时医生的冷漠,她能理解医生无奈的麻木,也能理解病人被漠视的不忿。对医生而言,这种病他见得多了,要他对每个病人都保持高度的关注和关切,医生的折损率未免太高;可对病人,这样的经历他可能是第一次,惊惶、紧张、迫切需要关心。正因对双方的理解,她若做心理咨询,会设身处地考虑来访者的感受,不让来访者经受她自己也不愿承受的职业性麻木。

    我赞同她对人的善意。同时觉得心理咨询的技术成分应比医学少得多。曾听正在建设心理网站的朋友说:主事者希望心理社区做成分门别类、简洁明了的解决方案,焦虑症如何处理、强迫症如何应对、恐怖症如何治疗……让有需要的人各取所需。可是心理咨询哪有那么简单!也曾跟人谈到,文学中爱与死两个永恒的主题,可以变奏出无数的悲欢离合、回肠荡气;心理咨询中简单的原理,应用到不同情境、不同的人,适宜的实际操作也可以是千差万别。而咨询不只是对症状和原理的了解、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更有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对人性和人生的体悟。

    十年前有一首校园民谣为成年人唱道:每天上班,不厌其烦。记得那首歌的作者谈创作动因时说:小时候最感到不可思议的,就是父母每天去上班做同样的事情。听歌时我也还在校园,遥想毕业后的前景,有点迷惘有点心悸地觉着工作不应当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在京剧社看琴师拉琴,即便多次拉同一个唱段,即便要为多个爱好者不断纠正同一处吐字发声,他演奏时仍然有自得其乐的陶醉,令旁观的我羡慕不已——竟有人如此热爱他需要反复去做的事情。

    有一回听古琴演奏会,主持人介绍说古琴谱上只有抚琴的手势,没有节拍,因此每个演奏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琴曲做出诠释。我艳羡地想到表演、演奏这些创造性的工作真好,可以不断加入自己新的感悟和体验,对角色或曲目做出新的演绎,从而超越简单的重复;我也因而更理解了当年那位京胡琴师的乐此不疲。

    其实每项工作都是有创造余地的。曾有朋友说起有老中医针灸多年经验丰富,时时会用不循常规的取穴,寥寥几针却十分见效。每个人都在变化与成长中,咨询中遇到相近的问题,我的理解也已与一年前有所不同。单纯的技术活儿,在熟练掌握、融会贯通后尚有不断改良的可能;何况纷繁多姿的心理咨询。这一行不少人都会在从业几年后厌倦技术操练的重复,我需要提醒自己的,不只是对个体差异的敏感和因人而异,不只是将新的认识感受体验结合到咨询中,更要有对自己的要求:不重复过去,也不重复自己。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