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4日
星期

高中阶段能为适应大学生活做些什么

心航路教育网主持人 张丽珊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2-14    [打印] [关闭]
    

    调查缘起

    一段时间以来,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们寻求心理支持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在大学阶段,不仅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中学生多,问题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对当事人造成的痛苦也非常深刻。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份高中和大学心理衔接的问卷,利用全国志愿者的资源,大样本取样,并且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心理访谈。

    为了完成高中、大学心理状态的承接性,我们设计了针对高中生和大学生的两套问卷。内容包含“对大学的认知、大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学习的专注度、对大学社会活动的认知、思想的成长”5个维度,同时还采用了自由描述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实证性资料。

    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地呈现大学生的选择倾向性,我们将接受调查的大一新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是四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大一新生,共200名,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第二组是天津籍到全国各地上学的110名新生,共同的原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大学呈现不同的心理状态。此外,参与调查的还有高三学生共163人。

    期待是一种可变化的心理状态,是在人们对外界信息不断反应的经验基础上,或是在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需求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因而它是一种认知变量,是信念价值的动机,期待影响个人的行为。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备战高考过程中,学生视自由、轻松、浪漫的大学生活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而进入大学之后却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竟然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依然学着并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用途的知识,依然不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事情能够为未来做怎样的铺垫。理想的幻灭、情绪的落差、自我认知的偏差、对前途未来的茫然等诸多问题,一股脑儿地出现在大学生面前,让他们不知所措。

    同时,我们也发现,如果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大学心理适应的辅导,会最大限度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智慧的实质就是适应。”每个人进入新的环境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对于身处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除了紧张的学习之外,另一个紧迫的工作就是,要让他们掌握考察大学的方法,清楚地认识专业学习和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

    客观地了解大学:高期待势必降低大学生活满意度

    调查中,54%的高中生对大学报有很高的期待,高期待必然带来升入大学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只有0.2%的大学生觉得大学“完全达到”自己的期待,53.3%认为基本达到。高中生在认知大学的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想象的成分:72%的高中生认为大学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充实而有意义”,选择此项的大学生第一组只有20%,第二组选择是30%。

    高中阶段因为认知本身的局限性,对大学的主观勾画是许多高三学生备战高考的精神支柱,但这种勾画与现实之间的相关性如何却从没有认真地考虑。初入大学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引起内心的矛盾、冲突和纠葛,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新环境的认知和接纳。

    帮助学生对大学有个客观理智的认识,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假期旅游的机会对理想的大学进行实地考察,明确自己的目标,既可减缓大学适应性问题,又可以成为强化高考的内在动机。

    人际关系:跨地域交往顾虑多

    对于“每个人都很善良、会交到很多朋友”这一说法的认同度,大学一组是46.7%,二组是10%。两组的差异说明,各重点大学多以本地或临近地区学生为主体,相对比较轻松,二组是全部到外地上大学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显得比较谨慎,顾虑比较多。

    在“你觉得与和自己来自不同政治经济条件地区的同学交往如何”一题中,两个组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一组认为“还可以”的占33%,二组占17%,认为“比较有困难”的,一组是13%,二组是29%。可见,跨地域交往的确会给人际认知带来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你觉得升入大学之后和父母的关系如何”一项中,平均60%的大学生选择“开始理解他们了”,而高中生中有37%的人选择了此项。尤其是二组学生,72%选择“理解父母”,43%选择了“与父母亲心灵近了”,这说明到外地上大学的经历促进了亲子交流,并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学习的专注度:大学生认为学习比高三还紧张

    对专业的了解,67%的大学生表示,在填报志愿时不了解大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未来就业情况,这是许多大学生学习不够主动的根本原因。而目前近85%的高中生则认为“根据高考的分数再决定”,54%的学生根本还没有意识到需要了解这些。这是造成许多大学生升入大学后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误选专业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我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模式,高中生对大学持有“60分万岁”的误解。认定“鲤鱼跳过龙门”就完全可以按照自我的目标自由发展。随着高校改革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学习的压力是很大的。最低标准是修满学分,能够拿到学士学位;同时为了提升自己未来就业的砝码,还要面临着保研和考研压力。对于那些学习方法落后、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而言,连最低的标准都成了很难达成的一件事情。

    在这个问题上,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差异性比较明显,而两组大学生的态度则比较一致。在自由访谈中许多大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比高三还紧张,因为离自己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越近,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的考虑会越具体。

    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差别:大学的学习是开放的、是主动性的、自觉性的学习。大学里有开放的图书馆,有开放的教师资源,有开放的学术讲座,更需要同学自己的主动与自觉。

    此外,还要避免因学校或专业不理想对大学失去信心。有些同学在高考中没有把握好,与理想的大学或者专业失之交臂,从而就觉得自己的抱负将难以实现。其实,如果你认为所在专业不够理想,完全可以通过选修第二专业来弥补。需要注意的还有,不要用有色的眼镜看待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只要善于发现和吸收,就可以走到学科的前沿。而且,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终身固守一个专业的情况已不多见。因此,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不断完善自己非智力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在高中心理辅导中将专业和未来行业的发展前景讲给学生就会减少许多问题。

    社会活动:高中生对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

    在“你对大学中的活动看法”一题中,“可以充分展示自己,会积极参加”选项大学生接近40%,而高中生则选择67%,说明高中生对大学生活的期待高,具有理想化倾向。而在两组大学生中,对大学的社团的认知,第一组中13.3%的人认为,“学生搞的东西水平有限”,第二组选此项的更是高达65%。

    对于“是否参加大学的联谊活动”,27%的高中生选择“一定去,可以认识朋友”,而大学两组的平均百分比是8%。可见,高中生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尤其是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人几乎没有机会参加社交活动,所以对大学的各项社会活动抱有很高的期待。但真正进入大学之后才会发现,大学的社团活动等存在很多的具体问题,和自己的想象有很大的差距,进而觉得大学的生活没有什么意思。

    因此我建议那些致力于学生工作的同学,在参加学生会和团委的招募之前,先明确自己的个性、优势,目标等等。选择社团也要考虑个人的特点,不要盲目地参加,使自己的个人时间、身体健康等背负很大的负担。如果在高中阶段能够参与一些社团,对社团的建构有所了解就使选择社团时有了参照。

    对成长的认知:机会多不多是因人而异的

    在“你认为大学给了很多机会吗”一题中,选择“给了比高中多的机会”大学生的比例是9.3%,而高中生则是42%,形成强烈反差。

    而对于“你觉得大学会令你的视野开阔吗”的问题,53.2%的高中生选择“是,因为接触社会更多”,而大学生的这一比例则为26.7%,这无疑也是使学生出现心理反差的原因。

    大学里的机会是不是一定比高中多,这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只有具备了交往的原则,并能够主动与人交往才能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

    同学之间要彼此礼貌、谦虚、宽容、相互关心、相互体谅。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正如教育家杜威说的,人们最迫切需要之一是希望自己被重视,学会换位思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当时的心情,尊重他人已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调整对他人期望水平。

    受访人说

    竞争压力不比高中小

    ■蒋山

    我的高中三年是在全市最著名的理科班度过的,因为一直喜欢自然科学,再加上对南开大学化学系的向往,高考时我决定报考这一专业。老实说,在理科班那种强手如林的环境下,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没能像小学、初中时那样出类拔萃,很长时间,我内心充满了自卑和压抑。

    经过高三一年的鏖战,我极度渴望在大学里好好施展自己,找回小学时代那种走到哪里都是主角的状态。当时可以说是踌躇满志,带着满腔热情开始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大一一年,我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事与愿违,这里的同学都是化学竞赛的保送生,竞争压力绝对不比在理科班的时候小。第一学期我的成绩不太好,当时就动过转专业的念头。我打听了一下,转专业实在是很难,而且我觉得自己还有希望,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了。

    可大一下学期,我的化学专业课考试才得了50分。因为学校规定,一旦出现挂科,将失去保研机会和申请奖学金的资格,当时我太压抑了,为什么我在压抑了高中三年之后,还要这样度过大学的四年?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里,我崩溃了。

    还有出国留学的问题。看到其他的同学开始在背单词,我连把GRE书拿出来的勇气都没有,怕被别人笑话说“就你这个水平的人也要出国”。国外大学最看重本科时的平时成绩,而我,又恰恰折在了专业课上。

    所以我苦恼,以后该去干什么呢?我还能完成我的梦想吗?我还能找回自信吗?为了这些,我哭过,我的梦真的就是梦了吗?一切都化为泡影了……

    做选择时忘了梦想

    ■雅妮

    我在北师大法学院待了两年,乖乖地听课、去图书馆,不大费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大三上学期的某一天,我突然想起了自己高考时的第一志愿:对外汉语教育,教外国人学中文。这突然复生的梦想让我不能自已。

    经过一番考虑,我开始准备跨专业考研。一年的时间,我自己看书,旁听中文系的课程,忘我而快乐。然而,我要报考的学校今年突然大幅提高了保研名额,统招名额只有两个。

    毕竟是跨专业,我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绝对的信心,再加上父母非常希望我保研,考虑到现实困难和家庭情况,我最后选择了保送本专业的研究生。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法学的道路上。

    我的目标又变得不明确起来,不知道是做律师还是公司法务,不知道到底做哪一领域的法律工作。其实,仔细想想,我对一个跟法律相关的方面还是很有兴趣的,那就是女性权益保护。可惜我们院并没有研究这方面的导师,而且我在做选择的时候往往会忘了梦想。

    暧昧不是我要的

    ■凌凌

    我不是一个漂亮和抢眼的女生。从上大学到现在大四,我还没有恋爱过。我很渴望爱和被爱,看见路上的一对对情侣,我会觉得很羡慕,很多时候也很讨厌自己这种孤单的状态。

    我在大学里熟识的异性是我的一个师兄,刚进大一时我就被他吸引住了。然后他当了我的哥哥。我想成为他的女朋友,而他只是想当一个哥哥或者好朋友,或者只是需要我的陪伴和付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会有暧昧的感觉,但又无法前进。现在我们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关系,我不知道好不好,但这样的关系或许可以填补一些我情感上的寂寞,成为一种情感寄托。

    这就是我现在的情感状态,需要爱,又放不开我认为自己爱的人,讨厌自己的孤单状态,但又不愿意向别人倾诉。我很不满意自己现在这样的状态。虽然我总安慰自己说要顺其自然,一切都会好的,但我也不清楚未来到底会不会好。在这种心态下我很难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太多时候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

    当然,我是一个很关注健康的人,我每天差不多会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锻炼,我不确定这样的生活状态以及情绪会不会影响了我的心理健康?

    榜样的迷茫

    ■王文军

    从小到大我都是榜样似的人物,本村本镇可谓远近闻名。大学前的12年我获得过36面奖状,市、县各种荣誉若干。说实话,我不是特聪明的那种孩子,我是用心在学习,塌实工作,更重要的是那时我就是有那么一种不服输的劲儿。而正是凭这一点,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因为那时我总是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其实,一贯所谓优秀真的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它的直接后果就是高考时我只考了一个所谓的二流重点,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由于家境困难,我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继续读研,所以大学里我开始疯狂参加社会活动,盲目地担当各种“职务”:什么学生会主席、研究会会长等等。

    在别人眼里我可能很风光,其实我是在压迫自己。我是个死爱面子活受罪的人,从外表很难发现太多忧郁,看到的多半是坚定与自信,但我知道这是外强中干,甚至是自欺欺人的。我可以冠冕堂皇地待人接物,我可以出口成章,慷慨陈词,但我的内心确实很孤独;我曾经是那么自信与坚定,但现在我真的没了支柱一样,失去了方向,我确实很茫然和无奈。(为保护当事人,所有人物皆为化名)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