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就是对责任的担当
一场雪灾,让我们重新见证勇气、责任和担当。
灾难中,有人牺牲了。湖南三名电力工人在除冰作业时遇难,贵州、安徽两位民警在交通执勤时殉职。你可以说他们死于“坚守岗位”,算不得惊天动地。但我们必须向他们致敬,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最可宝贵的,失不再来。我们还活着,而他们牺牲了,他们替所有生者承担了代价,值得我们敬佩和铭记。
还有一种牺牲,无以名之,暂且归类为“见义勇为”。周又山是武汉市郊一名“村官”,本来出门购置年货,在国道上碰到一辆长途客车因雪天路滑,撞歪一根电线杆后栽入河中,他立即组织抢救。一辆载货卡车失去控制,眼看撞向歪斜的电线杆,而电线杆下正站着十多人。周又山大喝着扑过去推开人群,十多人得救了,而他倒下了。
“村官”走出村头,不过是一介平头百姓,没有公职,没有岗位责任。远远地看见车祸,有人会迅速走开,但是他选择了见义勇为。试问在车祸现场,其身份为何?只能说,他是一个人,是一个公民。是一个人就够了,是人就有人的良知;是一个公民就够了,是公民就有公民的责任。是人,是公民,就有对责任的担当。
牺牲有时候很简单,成为英雄只在一瞬间,没有事先策划,没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在和平年代,牺牲的人多是一些平实的人,他们没想到惊天动地,也不需要夸大其词。和平年代的牺牲,不像战争中那样带有必然性,它几率极低,多属于一种“不幸”和“意外”。一个地方没人牺牲,应该是一件好事,大家应当求之不得。
某些浅薄的典型宣传,喜欢把好人说成一贯先进,好事做得多、做得早,而且把牺牲或者短命视为好人必要的归宿。这种典型,使人须仰视才见,觉得他们高不可攀,所以自甘不如。而一个人,如果一时开悟,或者触景生情,做一两件好事,有什么不好?至于牺牲,有时候是因为一个人愿意去做一件好事,结果意外发生了。牺牲固然是值得的,有时候也在所难免,但如果能够避免,总以尽量避免为宜,何必硬要视死如归。
把牺牲看得平实一些,可以方便人们跟它对话,获得启示。牺牲生命的人们,生在一个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的网络中,死于他们在其中的承担。在最近这些日子里,人们急于自救,也忙于助人,其中自有一种对社会的责任,蕴含人类博爱。牺牲意味着,帮助他人并非仅仅是坚守岗位,亦非仅仅出钱出力,有时候还可能付出生命。但牺牲不会使人们畏缩不前,人们不会因为风险而弃守岗位,也不会因为怕死而拒绝见义勇为。
假使那些牺牲者灵而有知,如果有人要他们谈谈“动机”、“感想”之类,他们可能谈不来。一切出乎天性,率性而为,但他们自有做人的原则。就像罗中立画笔下的“父亲”,朴实,无言,但有一种责任感,挥之不去,避之不忍。这是一种情怀,所有人都应当有一点这种情怀,这应当是我们可以从“原生态”的牺牲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