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凋零的昔日商业重镇
从窑湾镇的住家小院,随便走几步路,我就来到了运河高高的堤岸上。窑湾镇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三面环水,历史也在一千年以上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有着“黄金水道金三角”和“苏北小上海”之称。明清时期,窑湾是苏北商业重镇,市井繁华,人气旺盛,商会林立,世界上有10个国家的商人和传教士在此建商号、教堂,经商传教。现在,明末清初形成的两条主街道已经破败不堪,原来主街道铺的青石板也荡然无存。
京杭运河南北长千余里,而苏北这一自古经济欠发达地区居然在此小小的地块上形成一个4万商户的经贸大镇,可见运河当年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之重要。窑湾古镇的格局也是相当的别致,一改传统的一字形、十字形或井字形街区规划格式,而以一个中心区,三条放射状古街道作为自己独具的建镇格局,显出了一种西方城市的开放气象。想来,这就是当年风云一时的大运河港口的气象了。
与当地老人攀谈,说到大运河,他们反应漠然,先前云帆高挂的盛况似乎连他们的祖父都从未讲起过。甚至那些商船是在何时、如何慢慢地变得稀少的,老人们也都并无印象。大运河的河道比民国年间的记录也变窄了许多,水面浑浊,走进了能闻到一股腥臭味。但窑湾的居民大都并不在意,甚至连那条水道是否叫作大运河,都不是一个问题。
窑湾小南门是一条细窄的商业步行街,宽不足3米,长仅一公里,有些商铺还保持了民国年间的格局,但是窗棂和门户都已经褪色泛白,而店铺的主人也大都提不起精神来,因为像我这样的游客虽然还有,但也不多。
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码头,清末民初全国有18个省的商人在窑湾设商会馆,这些繁华现今还能在镇子咋一看并不起眼的建筑上寻到。窑湾的老建筑在风格上是各异的,因为他们的主人来自各个不同省分。山西会馆原是明代所建的关帝庙,山东会馆原是明代所建的桃园三结义三圣庙。而福建、江西会馆则是南方园林的活泼布局。
在这些当年各大财阀的经济总部中,现在的主人是那些平和的居民,他们经济能力在整个江浙地区,只能算是中低水准。太阳落山,晚餐之后,小孩子们围着电视,而老人们开始围着桌子搓起麻将。年轻人在镇子上难得一见,因为他们大都出去,到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打工去了,或者到现代的临海港口——上海打拼天下。他们几乎都不再记得,自己的家乡也是一座港口,而且繁忙了上千年。
信息来自职业旅游策划人周杰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