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5日
星期

窑湾:凋零的昔日商业重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2-15    [打印] [关闭]
    

    从窑湾镇的住家小院,随便走几步路,我就来到了运河高高的堤岸上。窑湾镇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三面环水,历史也在一千年以上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有着“黄金水道金三角”和“苏北小上海”之称。明清时期,窑湾是苏北商业重镇,市井繁华,人气旺盛,商会林立,世界上有10个国家的商人和传教士在此建商号、教堂,经商传教。现在,明末清初形成的两条主街道已经破败不堪,原来主街道铺的青石板也荡然无存。

    京杭运河南北长千余里,而苏北这一自古经济欠发达地区居然在此小小的地块上形成一个4万商户的经贸大镇,可见运河当年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之重要。窑湾古镇的格局也是相当的别致,一改传统的一字形、十字形或井字形街区规划格式,而以一个中心区,三条放射状古街道作为自己独具的建镇格局,显出了一种西方城市的开放气象。想来,这就是当年风云一时的大运河港口的气象了。

    与当地老人攀谈,说到大运河,他们反应漠然,先前云帆高挂的盛况似乎连他们的祖父都从未讲起过。甚至那些商船是在何时、如何慢慢地变得稀少的,老人们也都并无印象。大运河的河道比民国年间的记录也变窄了许多,水面浑浊,走进了能闻到一股腥臭味。但窑湾的居民大都并不在意,甚至连那条水道是否叫作大运河,都不是一个问题。

    窑湾小南门是一条细窄的商业步行街,宽不足3米,长仅一公里,有些商铺还保持了民国年间的格局,但是窗棂和门户都已经褪色泛白,而店铺的主人也大都提不起精神来,因为像我这样的游客虽然还有,但也不多。

    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码头,清末民初全国有18个省的商人在窑湾设商会馆,这些繁华现今还能在镇子咋一看并不起眼的建筑上寻到。窑湾的老建筑在风格上是各异的,因为他们的主人来自各个不同省分。山西会馆原是明代所建的关帝庙,山东会馆原是明代所建的桃园三结义三圣庙。而福建、江西会馆则是南方园林的活泼布局。

    在这些当年各大财阀的经济总部中,现在的主人是那些平和的居民,他们经济能力在整个江浙地区,只能算是中低水准。太阳落山,晚餐之后,小孩子们围着电视,而老人们开始围着桌子搓起麻将。年轻人在镇子上难得一见,因为他们大都出去,到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打工去了,或者到现代的临海港口——上海打拼天下。他们几乎都不再记得,自己的家乡也是一座港口,而且繁忙了上千年。

    信息来自职业旅游策划人周杰的叙述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