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为什么要去模仿别人的浪漫呢
中国青年报:今天是情人节,您打算怎么过?
李汉秋:我不过西方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我也不过,但我会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因为身份原因,我常被邀请到很多地方参加节庆,过传统节日我还是很乐意的。
中国青年报:现在的情人节等洋节越来越受青年人欢迎,而春节等传统节日却是越来越多地面临“被保护”的局面,您认为原因何在?
李汉秋:这个问题是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近百年来,国人看到国家积贫积弱,有些人对传统文化采取偏颇态度,否定一切传统的东西。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从否定传统文化到否定传统节日,认为我们的节日也不如别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左”的路线的历史根源,继续否定传统文化,“文革”时“扫四旧”,过年是一种旧俗,连春节都不让过了,其他传统节日更无从谈起。
其二,我们的传统节日缺乏与时俱进,不能与现代生活相协调,特别是与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不合拍。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有长幼等级关系,所以年轻人不太喜欢。而洋节在我国是社会化的,是朋友之间的庆祝交往,是平等的、开放的,年轻人喜欢。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年轻人爱过洋节,跟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还不够强有关吗?
李汉秋:十年前是这样,国人面对发达国家有一种自卑心理。但近十年,随着国力增强,国人重新审视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出现了国学热、诵经热等现象,现在的人们刚刚找回传统记忆,所以洋节热已经不是民族自信心的问题了,民族自信心正在扭转。
洋节热不必非议,问题是我们要增强自身的文化信心。文化不能强制,要让青年自觉选择我们的传统节日。要让人们选择传统节日,就得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中国青年报:您一直提倡要建设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但在一些人看来,这有点儿像是对西方节日的模仿,您怎么看?
李汉秋:从时间上说,我们的七夕节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西方情人节是公元3世纪有的,才1700多年,所以不存在我们模仿的问题。我提倡过中国情侣节,这是一个振兴,不是复兴。振兴就是有创新,不是照抄照搬过去的模式,要有发展。
牛郎织女也好,梁祝故事也好,都是中华文化的感情底蕴,他们看重勤劳,不嫌贫爱富,追求生死相守的恋爱观,是中华民族式的啊!我们的年轻人,为什么要把本民族这么优美的情爱观抛弃了,去模仿别人的浪漫呢?
中国青年报:那应该如何创新呢?
李汉秋: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传统节日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必须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契合。我们的情侣节,要温馨、更要时尚,不一定送巧克力,可以送本民族的礼物啊,旧时男女送香包、手绣的名片夹、领带等,我看就比较合适。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在西方情人节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情况下,您还是提出一定要有“中国的情侣节”,这是否包含着一种民族主义的心理?
李汉秋:从世界角度讲,经济一体化让强势文化更盛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文化,容易受到排斥、弱化。而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一种文化,只剩好莱坞文化,那才可能出问题。从民族角度讲,只有延续光大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才有根。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没有了,血脉也就没有了。我不是盲目排外,外来的、好的我们应该吸收,没有理由压制别人,但首先应该宣传我们自己的。
中国青年报:在近几年两会上,您一直呼吁为传统节日设立法定假日,如今终于成为现实,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保护民俗节日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李汉秋:是的,传统节日是有一定发展。过节是文化空间,传统节日放假,这首先是文化空间的第一步。然后就是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如民间工艺、戏曲、民歌、曲艺等传统遗产与当代人的社交相结合。
现在,政府和社会开始注意传统文化了,但仅仅是开始。过去是一心在想怎么拆,现在各级政府颁布的条例、法规,所做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都是看得到的改善。传统节日放假也是一种体现。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放假这三天我们该做什么。我要大声疾呼的是,除了为传统节日立法放假外,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发展其形式和内涵的问题。要赋予一个节日以生活的意义。现在全国各级政府,没有一个官方的专门研究、管理传统节日的机构,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机构,哪怕只有一个人在那里也好。
中国青年报:西方节日,在市场运作上很成熟,像圣诞节、情人节已经成为很大的商机,我们的中秋节、春节也日益商业化,您对节日商业化有何看法?
李汉秋:这是有两面性的,节日需要商家参与,有商家才能有积极性,传统节日才能红火,这是必要的。但过分的商业化操作,也会损害节日内涵。现在我们之所以要鼓励商家参与,是因为目前关注和参与传统节日的商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传统节日的商业运作刚刚开始,水平不可能很高。这就需要积极鼓励,要有文化品位,要有更多的文化参与,就怕商家没有文化品位和创意,搞的活动都停留在单纯复制的低级操作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