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仰望星空
置身食物链顶端号称万物灵长,除了体现出人类沙文之外,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保持基本生存之外思考更多关于生命、思想、宇宙之类的哲学问题,以区分于万物。于是,与人类似乎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遥远星空,除了标示时间和方位之外,被赋予了更多意义。当然,这些意义与真实的日常生活无关。
上古时期,先祖们对星空充满敬畏。那些遥不可即的、会发光的小东西,怎么可能与命运不沾边?当我们对未来充满好奇与惶恐,头顶的星空除了指路之外,若能指点迷津岂不更好?古人不厌其烦地给每一颗他们能用肉眼看到的星辰起了名字,这些名字本身都充满了暗示,星光覆盖大地的同时,星命覆盖了人群。
如果要在东方的紫薇斗数和西方的占星术之间寻找共同点,从二十八星宿到黄道十二宫,两者都是将星辰组成图案。点与线的联结之后,原本的零乱有了秩序,且能被象形地做出解释。星空是原始艺术想象力的表现平台,概念上的附会,也许可以被理解成心理安慰吧。
比起占星,天文学听起来要严肃的多。这是一门研究宇宙中的行星、恒星以及星系的科学。恒星的年龄,它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都是天文学要一板一眼得出的结论。
我们关心宇宙起源和形成,关心时间与空间的互动和运行,关心星体的诞生和毁灭,也关心太空探索和地外生命。我们关心脉冲星的射线轨迹,关心中子星的塌缩过程,关心恒星的亮度和红移,更关心那场157亿年前发生的大爆炸可能呈现的状态。我们热切地看着这一片脉脉星空,猜测有关它的一切,并想方设法投诸实践。
不可否认,在探索的过程中,科技在进步,并落实到了日常生活中。但认真想想,科技的进步只是附带的结果,并不是天文学研究最初的目的。《BBC宇宙——入门指南》中提出的所有问题,那些天文问题本身,都在生活之外。排除精神上的需要,宇宙对人类而言,还有什么作用?或者说,还有什么意义?
曾经活过以及现在正在活着的人,都不可能知道全部天文奥秘的答案了;将来的人,也许等到人类灭绝,也无法穷尽宇宙所有的谜团。但这个有些悲惨的事实,却并没有阻止人类继续探索宇宙。那又是什么,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将目光投向那一片似乎没什么用处的星空?
第一个抬头仰望星空并思考的人,必然是没有任何科学素养的,他有的只是好奇。天文学的原动力,就是好奇心吧。这种闲暇的好奇心,促使许多人对那片与生活无关的晶莹剔透殚精竭虑。甚至,有万户这类先行者,不惜牺牲性命,也要追逐那些看似触手可即、实则镜花水月的光与影。
当肉眼的势力范围已经无法满足好奇心,能够放大的棱镜被用于观星并催生了望远镜。当远距离观察无法满足好奇心,能够摆脱地心引力的飞行器被制造出来。当现状的了解无法满足好奇心,能够模拟宇宙过去和未来的计算机模型被建立。因为好奇,无数专业或非专业的天文人士抬起头来,向上看,似乎想要看到宇宙那一端,即使目光不能达到,心也已经在那里了。对业余的天文学爱好者来说,观星或者探索宇宙,更加只是对好奇心的满足。
也许不只是天文学,一切基础科学的建立和研究,都是因为好奇心。对生活,对未来,生命的主流不会是全然的悲观。因为未知,因为神秘,惶恐中总是有些说不清楚的诱惑,让人对不甚清楚的将来有着期盼。
星空,宇宙,也是如此吧。因为看不到达不到,因为似乎和生活无关,离心灵却近了。许多不着边际的梦想可以寄托在群星之间。这一片星空如此遥远,又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