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打工一年,李雨回村过年时,看到了这一切
村边那片海(图)
拖拉机向雾蒙蒙的天水交接处缓缓驶去,黄海中一条“巨龙”隐约中正由岸边伸向远方。
没有涨潮,松软的沙泥上水塘清澈见底,被刚刚爬出来的太阳照得金光闪闪。刚才雾蒙蒙的空气也开始发黄,发红,逐渐透亮起来。那条“巨龙”终于清晰地浮出海面,那是在建的黄海大桥。眼前,大小渔船没有规则地停放着,养紫菜、养白蛤的各种渔网错落地撒在水面,这让黄海边上的小渔村显得格外生动。
2005年,伴随着洋口港陆岛跨海通道的开工,三民村,这样一个普通小渔村的宁静便被打破了,渔民们的生活开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洋口港地处长江口北翼,处在如东县长沙镇海域,是沿海中部唯一能建20万吨级的天然深水良港。到2008年,洋口港将建成通航,不仅为南通,而且为长江沿岸200多个城市提供一条江海通道。
“以前,这里很少有外乡人到来。现在,到处是外来民工,房租一涨再涨,有的出租户年收入高达两万多元。”三民村的一位村干部介绍说。不少嗅觉灵敏的村民还搞起了淡水运输,专为施工队伍配套,生意也非常红火。
紫菜养殖是三民村渔民的主要致富项目,这几年亩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洋口港10多公里长的跨海陆岛通道,穿过三民村渔民的近万亩养殖场,34户渔民的1700亩紫菜和5000多亩文蛤必须让位。但是不少村民都说,建设洋口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他们愿意牺牲点个人的利益。
可是,与眼前的热闹对应的是,村边的这片海却日渐吝啬起来,渔民们赖以生存的天然海产品正在减少。前些年,号称天下第一香的纯野生“车蛤”(文蛤)在这里随处可见,而今几乎已不复存在了,现在只能靠人工养殖。但,今年养殖场内却又变得只见网少见菜,村民们说,往年这时候都是黑糊糊的一片。前几年,不少紫菜养殖户每年都有8万元左右的净收入,可今年由于海水污染日益严重,紫菜都受了灾,产量大打折扣,估计只有去年的三成左右。三民村一位村民,去年承包了海里的滩涂,养殖了34排紫菜,合计42.5亩,不含人工费总投资9万多元。直到现在1分钱的成本都没收回,让这个家庭负债累累。在整个村子里,像他这样投资的还不少,90%都赔得很惨。面对这样的灾难,有村民走访政府,请求技术部门查找原因,寻找污染源,但茫茫大海哪儿是污染源头呢?谁承认自己污染了别人呢?
三民村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出去打工。目前村里35岁以下的年轻人走得差不多了,他们基本上没有下过海,更谈不上留恋祖辈的生活了。但是年纪大些的村民只能靠海生活。村里经济条件好些的,是那些做生意、承包海滩搞养殖和外出打工的。但不管是年纪大的还是年轻的,村民都希望自己的下辈不要再过“面朝沙泥背朝天”的日子。
不少村民期待,不远的将来,或许这里滩涂生态就会平衡,旅游资源也会得到开发。那时,这里又会变得和先前一样了。
▲2月3日,渔民陆庆坤聚精会神地在海里捕捞。先前随处可见的文蛤,现在几乎不复存在了。
▲由于海水污染日益严重,紫菜产量迅速下降。
▲2月3日,洋口渔港海滩上一只死去的海鸥。要么吃了污染物,要么被冻死的。村民们争论着。
▲一艘废弃的小渔船静静地立在海滩上。远处的工厂厂房已盖好。
▲2月3日,洋口渔港的渔民乘坐拖拉机“赶海”。
▲渔民们总是带着希望出海。
▲一天下来的收获。
▲渔民陆桃兵在海里作业。
▲2月6日,大年三十,渔民们在祈福。
▲乍看起来气派的三民村,很多人的生存方式已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