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1日
星期

那些一掷千金的城市“贫民”

■小工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2-21    [打印] [关闭]
    在各大城市精致而忙乱的高档写字楼里,活动着这样一群衣着光鲜却又心事重重的人——

    他们领五位数的工资,喝手工研磨的咖啡,习惯在鲜花、香水或者汽车模型和限量版数码产品上一掷千金;但另一方面,他们却每时每刻都在为“没钱”而烦恼。为了及时填平信用卡上的漏洞,以及实现有朝一日财务自由的伟大梦想,这些早已焦躁不堪的高级贫民们,不得不再一次强打精神,继续在办公桌前加班加点。

    “我终于背上了那种越旧越好看的包”

    出了电梯,林晓文没有径直走向办公室,而是特意拐了个弯,又去了一趟卫生间,只为最后再检查一下自己的身姿看起来是否格外挺拔。要知道,她今天也终于背上了那种被办公室姐妹们称为“越旧越有味道”的名牌皮包,虽然代价是花掉了她向公司预支的一个月工资。

    “放心,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大不了先用信用卡顶着。”虽然接下来的生活费还没有着落,但林晓文不愿意在这等问题上多花脑筋。此时此刻,她只愿沉浸在这种让人美滋滋、飘忽忽的兴奋之中,仿佛连呼吸都比平时顺畅了很多。毕竟,她已经为此压抑了好几个月。

    半年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林晓文进入这家大型广告公司工作,起薪6500。上班第一天,原本信心满满的她猛然感到,自己从头到脚的装扮中散发出来的学生气,或者直接点儿说就是穷酸气,与整个这间甲级写字楼的气氛格格不入。在充满柠檬香氛的卫生间里,她满怀羡慕地看着一个又一个光鲜亮丽的白领丽人,对着镜子悉心整理原本就非常平整的衣领或裙角。她告诉自己:“没关系,很快,我也可以和她们一样,只要我也一样努力工作,努力挣钱。”

    这种想要赶紧多多挣钱的愿望,随着林晓文职业生涯的开始而变得越来越强烈。不管是平日里学着别人的样子打电话叫45元一份的外卖午餐,还是加班后和大家一起被老板请客在酒吧里一边喝茉莉香茶一边玩杀人游戏,晓文都清楚地知道:在这样潇洒的生活背后,是足够的薪金收入作为经济支持。

    特别是这份该死的工作,更是时刻提醒晓文——原来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好东西等着你来尝试,只要你能买单。记得上班的第一个星期,市场部的老大就为她们几个新人专门做了个品牌常识的培训,将主流奢侈品市场上林林总总的香水、服饰、珠宝、美酒的家系族谱分门别类地详细介绍了一番,目的是避免本公司的员工犯令同行笑话的低级错误。

    看着幻灯片上那些耀眼的物件,会议中林晓文走神了好几次。每次她都在情不自禁地想:要是那些东西用在自己身上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它们怎么可以那么贵?以至于随便拿出一件都抵得上自己半个月的花销?晓文发现,有一些酸溜溜的东西正在她心里偷偷发酵冒泡,于是连忙安慰自己——这又不是面向工薪阶层的产品,你在这眼馋个什么劲儿?难道银行的职员都想着把成捆的钞票扛回自己家去不成?

    可这种理智的自我分析,就像不小心在冬天发芽的种子,没几天就丧失了平衡晓文心态的生命力。为什么办公室里那些浮躁的女人们,总是为了谁谁添了LV的手包,或者谁谁用了雅诗兰黛的香水而乱叫不止?难道她们自己不觉得无聊吗?

    林晓文发现,自己每天面对的现实就是在不断证实自己原本的担心——这是一个消费的时代,如果你不能和其他人保持在同一个消费水平,你就永远不会被他们视作同一类人,而如果你要维持那种消费能力,你就需要更多的钱,也就需要一个能给你更高报酬的职位。

    所以,那个曾经在校园里崇尚“简单生活”的林晓文,也不得不承认,原来自己在不能忍受“精神上的空虚”的同时,更加不能容忍“物质上的贫乏”。甚至,她有一点怀疑,是不是后者的严重程度更高一些?

    就好像今天,当她故作平静地走到办公桌前,优雅地拉开椅子,把肩膀上那个越旧越好看的皮包轻轻放在电脑旁的那一刻,林晓文知道:一定有不少人把眼光装作不经心地投向她这里,就像她经常做的一样。

    “我再也不会住这么差的酒店了”

    自打进了酒店的大门,徐清的抱怨声就一直没断过。

    这是什么破酒店啊,房间那么小,光线那么暗,空调的噪声简直就像轰炸机!最可气的是,没有水果也就算了,怎么连最基本的每天赠饮的矿泉水都没有!害得他想喝口水居然还要插上电热水器自己烧!

    今年是徐清大学毕业十周年,他兴致勃勃地攒好了年假,带着老婆孩子从北京回到厦门,计划来一次大学校园故地重游。可没想到这才刚刚开始,自己的一番美好想象就被这名不副实的三星级酒店搞得乌烟瘴气。徐清真是后悔——当初真不应该为了儿子超过两岁,不能再买一折机票,就答应老婆随便挑一个便宜点的酒店住下。

    不过徐清的抱怨并没有得到老婆的共鸣,反而被她毫不留情地半截掐断:“行了,行了,能洗澡能睡觉不就得了。你呀,就是出差总住五星的,被惯坏了!”折腾了半天的行程,徐夫人懒得听丈夫发牢骚,赶紧哄孩子洗澡去了,只留下徐清一个人在沙发上浮想联翩——咳,说来说去,谁让自己没钱呢!

    一提到“没钱”这两个字,徐清就感触颇深。别看他好歹在一家跨国公司里混到了个不大不小的经理,印在工资单上的数字也超过两万,可他是真真切切地感到钱不够花。每个月到了还信用卡的那几天,他们就得东挪西凑想办法,还经常超了日子搭给银行利息钱。

    怎么总是入不敷出?徐清回想了这几个月来的花销,好像还真没有什么可以省下来不花的钱——

    你看,月初的时候,关系挺铁的同事结婚,酒席定在北海公园的仿膳。徐清在网上查了一下,那里平均一个座位500块钱,还不算额外的烟酒糖茶。自己和老婆两个人去,红包就干脆包了北京人喜欢的“1888”。心疼是心疼,但总不能让人家一对新人在数钱的时候背地里骂咱们吧?

    上个月,宝贝儿子要找幼儿园报名。徐清把附近的各家幼儿园全部仔细考察一遍,最后还是选定了最贵的那家。凭良心说,还真不是他钱多了烧得,而是其他的几家实在让人看不上眼,不是场地太小,就是老师太老。再说了,自己辛辛苦苦挣钱干什么?不就是为了儿子的日子过得好吗?难道他还能让下一代委屈了?

    上上个月,老爸老妈过来小住。老两口抚养自己不容易,总得让他们看看儿子今天的出息吧!往返的机票不算,北京的各大景点一定都要走到,门票、吃饭,加上来回的打的钱,哪天不花个几百块啊!临走,徐清还带着父母到现在流行的体检中心各做了一次全身检查。还好二老身体都保养得不错,要不然,还不知道要花多少药品钱呢。

    上上上个月,老婆的眼镜突然坏了,换了一副miumiu的,3000多。上上上上个月,自己学车,3000多。至于上上上上上那个月……突然听到老婆在卫生间里喊他帮忙,徐清赶紧停止了他的计算。

    可是,就是在给儿子擦头发的空档,徐清还在心里琢磨:天啊!这些都是意外的花销,那每个月雷打不动的房贷,和全家人的衣食住行还没计算在内,他们夫妻俩的那点儿收入,再扣掉3000多的所得税,当然是不够花了。

    想到这里,徐清不得不又开始盘算今年的工作业绩。要是再不能升职,自己以后的日子可该怎么过啊!

    永远都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在诱惑我们

    在今天的城市里,像林晓文或徐清那样,总是为了兜里缺钱而焦虑烦躁的“伪贫民”们大有人在——他们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想要更多的钱,于是更加努力地工作,然后维持更高水平的花销,结果反而更加为钱焦虑。

    这些高级贫民们愿意相信,只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只要有更多的钱,一切问题就都会得以解决。但现实不是那样,这种高收入必然带来高幸福的观点,很多时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当住房和食物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额外的财富很少再能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一年挣3万元的人和一年有30万元收入的人相比,在幸福感上的差别非常小,只不过许多人对此都并不了解。

    而更多的研究数据也无情地支持,“有多少钱”和“感觉有钱”之间并不存在正比关系。挣钱所带来的好感觉,边际效应是递减的。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才会感慨:怪不得刚工作时挣的那点儿钱最让我们高兴,因为最初挣到的钱给人们增添的快乐最多;而随着钱越赚越多,快乐的增加则趋于平缓,但我们为了高收入而付出的紧张、压力和烦恼却越来越多。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容易理解,用不着科学家们费劲解释。世界上当然永远都会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诱惑着我们陷入“永远想要更好”的恶性循环之中。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随着收入的上升,个人的消费基准也会自然水涨船高。不管是选择皮包还是度假地,当你可以支配的钞票逐渐增多时,那些原先偶尔作为奖励的奢侈品,也就悄无声息地变成了日常的必需品。所以,你还是会感到缺钱。

    高级贫困的背后是过度补偿

    努力获得更多的财富积累,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天性。在远古时代,能否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了我们的祖先是否可以安然度过下一个冬天。所以,我们都想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这种愿望原本无可厚非。但现在的人们早已没有生存问题,太多时候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追求的东西,可能自己根本就不需要。

    有人为此开玩笑说,什么是有钱?就是你比你妻子的妹夫多挣100美元。而科内尔大学的教授Robert Frank还专门为此写过一篇论文《多花少存:为什么生活在富裕的社会里却让我们感到更贫穷》,他在这篇论文里调侃到:就说住房吧,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住房?那要取决于他周围的人拥有多大的住房,如果邻居的住房小,他也不需要太多的住房,如果人家有一所大住房,那么他就需要一个更大的住房,无论他是否真的需要。

    这就是林晓文他们的问题所在。城市是高收入者、富有者云集之所,充斥着各样的诱惑,太多的刺激让人们总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感到自己的收入太低,生活质量与别人相差很大。很多人的幸福感较低,不是因为现实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低,而是因为他们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买下自己所有想要的东西,恨不得第二天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首富。

    而大部分陷在这种“高级贫困”中的人们,通常的心理机制都是一种过度补偿。这类问题的人们多在童年时由于钱的问题受过心灵创伤。其中一些是由于现实的经济原因,比如因为没有某个玩具而被同伴们歧视和孤立。但更多的情况是由于家长的教育不当,比如一些父母总是用类似“爸爸妈妈要去工作挣钱”等理由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结果孩子们就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偏激的认识:我的一切问题和痛苦都是因为“缺钱”而造成的,只要我有了更多的钱,就会有人关心有人爱。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自己有能力走向职场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陷在“努力挣钱”的赌咒之中。

    弄清楚到底多少是“足够的”

    英国心理学家Janey Howl提示我们:是一个人对钱的认识和态度,而不是实际拥有多少钱,影响着他的幸福生活,而突破的关键则在于准确地知道到底有多少钱才是“足够的”。因为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只是一种实现其他人生目标的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如果我们搞不清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区别,就会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当你因为工作而牺牲了太多时间与精力,忽视了与家人、与自然,或者与自己的心灵的亲密关系,焦躁和失落的感觉就会油然产生,而这些问题又是金钱所解决不了的。

    当然,最后再重申一次,没有人说赚钱或存钱是错的。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者不为账单烦恼。只是提醒大家别忘了,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包括金钱在内的很多东西。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