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1日
星期

从外高加索大选看颜色革命实践的结果

本报驻外高加索记者 佟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2-21    [打印] [关闭]
    53.47%和52.86%,是今年一二月间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两位当选总统在大选中的得票率。与萨卡什维利的首任和萨尔基相的前任得票率相比,这两个数字不能说是令人满意的。选战中的悬念也一度让人产生所谓颜色革命或反颜色革命的猜想。那么,如何理解今天外高加索的大选政治呢?颜色革命的逻辑还适用吗?

    谁还相信所谓的颜色革命

    2003年以来,随着格鲁吉亚出现不流血的政权更迭,人们首次领教到西方式的选举程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重大政治进程。现在,新的政治周期到来了,我们是否还能沿用“颜色革命”的逻辑呢?当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询问第比利斯和埃里温的朋友时,得到的只是苦笑和反驳:“5年过去了,谁还相信所谓的颜色革命或者颜色的反革命呢?”

    2003年,格鲁吉亚人民因为不满谢瓦尔德纳泽执政时期深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而对萨卡什维利寄予厚望。当时,他领导的统一民族运动在众多反对派中一枝独秀,并以96%的得票率当选总统。在过去的4年多时间里,小萨在接受美式民主的道路上走得并不顺畅。但是他卓有成效地巩固了自身的地位,同时与西方提出的民主体制要求渐行渐远。可美国并未因此放弃他。1973年智利发生政变,当有记者向尼克松总统询问美国的立场时,他曾说:“不错,他是狗娘养的,但他是我们的狗娘养的。”在第比利斯,记者并不意外地从美国外交官口中再次听到了这句“名言”。

    今年1月13日,在大选后的反对派集会上,格反对派的一位领袖告诉记者:“你知道吗,我现在才知道美国要什么。要民主吗?当然不是,如果在稳定和民主之间权衡的话,他们肯定倾向于前者,而不是后者……我们被骗了。”但是,当看到游行队伍中仍有“美国,睁开眼睛看看格鲁吉亚吧”的标语时,你就会明白反对派输掉大选的原因。

    在亚美尼亚,沉寂10年的前总统彼得罗相于去年9月神秘复出,在短短5个月时间里成为对执政党颇具威胁的竞争对手。这与他的竞选策略有极大的关系,在他的竞选讲话中,“恢复相互制衡的权力体系”、“消除腐败”等口号出现的频率最高,这都是西方民主清单中的重要内容。但看来这次他错估了形势,美国和欧洲并未因此青睐这位前总统。

    亚美尼亚议会外事局的官员对记者说,亚不存在所谓颜色革命的土壤。原因很简单,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们没有重复格鲁吉亚的错误”。如今,萨卡什维利和尤先科在总统宝座上坐了4年多,但格鲁吉亚、乌克兰两国自2003年以来的政治危机仍未结束。看来,“换马”并未改善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何况在格、亚两国无人可换。

    外部因素或许没那么大分量

    人们习惯于用美俄较量来解释和预测这个地区的选举政治。在2003年格鲁吉亚的大选和2004年乌克兰的大选中,统一民族运动和橙色联盟的确有强烈的亲西方倾向。从格鲁吉亚冲突性的民族性格来看,也是要么亲美,要么亲俄。但所谓的革命目的不是为了继续革命,政治家的目光迟早要回到现实和理性的轨道上来。

    2005年,记者刚赴任时,在格总统府就职的一位资深外交官就曾指出,那些认为萨卡什维利是亲美的人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任何政治家,不管他在对外政策上倾向哪一方,在本质上他都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也许人们习惯了萨卡什维利滔滔不绝的反俄言论,但在再度当选后,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他还是主动向俄提出通过谈判来恢复已中止近一年的经济联系。

    俄罗斯作为苏联最大的遗产继承者,在普京当政的几年来,面对美国的突进与蚕食,通过能源、移民、贸易等杠杆稳步控制了格、亚两国的经济体系。以移民问题为例,在俄打工的格鲁吉亚人在80万至100万之间。驱逐在俄的格移民,会使格经济遭受双重打击,不仅移民汇款来源锐减,而且国内就业压力也会陡增。

    较量论还忽略了在外高加索这样的软肋地区,俄美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利益。任何国家出现政治混乱,既不符合美欧利益,更不符合俄罗斯利益。俄罗斯近年来着力收购格、亚两国的资产这一事实表明,俄的利益不是某个不友好国家的政治混乱,而恰恰是稳定。而“民主的格鲁吉亚”出现动荡,也意味着美式民主试验的失败。

    较量论同样没有看到冷战后西方同俄进行大交易的因素。随着格俄恢复经济谈判,两国关系中的实质性问题领土完整也就出来了。在这个问题上,欧洲是不会倾向于格鲁吉亚的。原因很简单,与主要能源供应者俄罗斯比起来,格的利益是可以搁置的。真正牵动俄利益的问题是区域内国家与北约的接近。

    改善民生才是硬道理

    无论是萨卡什维利还是萨尔基相,在大选中都只以微弱多数胜出。在选战中,反对党能轻易地组织起数万支持者的集会游行,从中不难看出社会大众对执政精英层的失望。“我谁也不投”、“投谁还不都一样”等失望情绪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

    两个国家均有30%多的选民对选举毫无兴趣,而彼得罗相结束执政10年之久仍可在短短5个月时间里让自己的支持率从零迅速攀升到21.02%,这些都表明,能够带来执政党地位变化,或者说促使执政党改变的压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恰恰是内部。消除贫困、清除腐败、改善行政机构办事效率,这些最初只是吸引选民的口号,是指责当时政府的武器,如今已轮回到了自身。

    在两次大选采访期间,记者感受到,政治人物对老百姓的许诺越来越多,但现实生活却越来越严峻。记者到任两年来,水、电、天然气等价格以翻番的速度上涨,大大抵消了政府改革带来的积极成果,这给反对党的支持率提供了上升空间。同时,执政团体的腐败也造成政治精英与社会大众利益的分化。2003年的权力更迭方式对反对党有很大诱惑,但已时过境迁,而现在,回归政治本来轨道的时候到了。

    本报埃里温2月20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