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日
星期

75.9%公众首肯“仇和式官员”敢作敢为

大多数人希望政府增强行政透明度完善监督机制(70.3%),
重大决策听取民意别走过场(62.0%),官员树立服务意识(51.4%)
本报记者 马明洁 实习生 赵岩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03    [打印] [关闭]
    入滇不到70天,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就以“铁腕”手段在昆明施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引起不少争议。他要求本地媒体提供“负面新闻”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他让《昆明日报》刊登全市所有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分工和电话号码,他还当众批评开会打瞌睡的官员——不久,该官员请辞。

    针对这种“仇和现象”,有人认为“人治”色彩太强了,不可取;也有人认为政改起步阶段,“铁腕”开道符合国情,也是更实际的路径。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新浪网联合实施的民意调查(6786人参与)显示,75.9%的人对“仇和现象”的第一反映是“敢作敢为,值得肯定”,同时,有76.8%的民众对其改革结果表示乐观。

    据记者了解,仇和新举措的确给当地官员带来了变化。“压力大,人人自危啊!”一位昆明的局级干部说,“现在当官累。以前嫌官小,现在嫌官大,官越大责任越大!”

    本报2月18日的调查显示,公众也对这些改革措施给予了支持。48.0%的人认为铁腕改革有一定效果,多少会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28.7%的人认为昆明政府会因此变得透明、高效。有网友对此留言:“一个地方,一个部门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建议国家注重好领导的培养。”

    调查还发现,75.5%的公众希望自己所在单位或地区也有“铁腕”领导,68.8%的民众希望官员能“敢于承担责任,不要互相推诿”。

    不过,由于近几年来,公众在媒体上看到的明星官员越来越多,也让一些人对高调做法有不同意见。在本次调查中,就有17.4%的人认为“公众人物很会表演”,当事人是在“做秀”;还有6.8%的人表示对这类新闻感觉“麻木”。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先后涌现出多位类似仇和的官员,他们上任伊始通常大刀阔斧、雷厉风行,颇为本地人民甚至全国公众瞩目,但最终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前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在任的两年半时间,曾对当地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批示274次,共计381条,但他于2003年1月当选省政协副主席,其后不再有引人注目的作为。前湖北黄石市河口镇书记董阳也曾刮起过精简机构之风,一次性裁撤凭关系进入政府的临时工48名,后来被调任区科技局局长,该局仅有两人办公,形同虚设,董阳只好南下打工。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调查中,也有近三成的公众对“仇和现象”持悲观、警惕的态度。其中,14.0%的人担心“负面效果可能更大,或许会滋生个人权力崇拜”,9.3%的人认为“效果不会好,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有限”。

    一位上海网友在给本报的留言中说:“这样改革开始还可以,但是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一定要用法律或制度来规范、引导。”有15.5%的人赞成该网友的观点,认为改革应该遵循渐进模式,不非要有仇和这样个性鲜明的铁腕领导。

    调查显示,无论是不是“铁腕”领导推动改革,民众都希望政府能在如下方面有所改善:

    增强行政透明度,完善监督机制(70.3%);

    增加责任意识,尊重民众参与,重大决策听取民意别走过场(62.0%);

    官员树立服务意识(51.4%);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46.3%)。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