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5日
星期

[两会新视野]拆除藩篱 青年的路越走越宽

——“改革开放与青年发展”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原春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05    [打印] [关闭]
    “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青年。”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31年前是湖南一家农场的电工。与那个年代的很多青年一样,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

    1977年10月,流传已久的恢复高考的消息终于变成了现实。这年冬天,周绪红走进考场。与他一同进入考场的是全国从1966届到1977届积攒了12届的570万名考生。

    许多代表委员谈起改革开放给青年发展带来的机遇,都由衷地谈到正是因为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才使得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

    “原来没有选择的我们,突然有了选择的机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委员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当时,国家计划了人的一生。原来没有选择的我们,突然有了选择的机会,有了学习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砝码。”

    恢复高考是思想解放的先声。一年后,改革开放破冰。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门向青年敞开。

    郗杰英感激那段历史。在他看来,改革开放给青年提供了太多的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成长机会:恢复高考,留学考试,公务员考试……而对青年影响最大的,就是人口的自由流动为农村青年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天地。

    31岁的朱雪芹代表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全国人大代表这个身份对朱雪芹来说,是从来没有想过的。1995年,因为家里难以负担她的高中学费而不得不辍学,朱雪芹从江苏睢宁农村来到上海普陀区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做缝纫工。凭着自己的努力,她已成为公司工会副主席、团支部书记和一名日语翻译。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1.3亿流动人口,其中35岁以下者占到8000万左右。这些青年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由过去的传统青年农民,分化成从事多种职业的青年。他们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有的成为管理者阶层,有的成为私营企业主,有的成为个体工商户,更多的青年农民成为城市的劳动者。

    进城务工青年接受了现代城市文明的洗礼。他们把在城市打工积累的资本带回家乡,给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能量。

    仅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去年汇回家乡的资金就高达235亿元,返乡创业者有43万人,创办了5万多个企业。

    前几天,郗杰英接到了小王的电话。10年前,小王是郗杰英所在工作单位食堂里的农民工。10年不见,小王自己开了一家翻译公司,手下有好几名大学毕业生员工,并在北京成家。这次,小王想请郗杰英委员吃顿饭。

    “人口的自由流动打破了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多的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只要他想,他有能力,就有了可以选择的机会。”郗杰英委员特别感慨地说。

    改变命运的门槛降低了

    邓绍佰是重庆邮电大学的学生。与一般同学不一样的是,30岁的他看起来有点超龄。2005年,当他到学校报到的时候,甚至被人当做是农民工。

    1993年,父亲的突然去世让邓绍佰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到父亲生前的工厂工作,放弃自己的大学梦。2001年,教育部在当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条例中宣布,取消“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限制。这就意味着,高考打破了年龄的界限,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走进考场圆自己的大学梦。

    2004年年底,邓绍佰辞职回家专心读书。与此同时,国家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更加完善,邓绍佰没有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在离开校园10年后,他走进了大学校园。

    越来越多与邓绍佰有着相似经历的年轻人重新返回课堂,拿起知识的武器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改变命运的门槛越来越低了。

    1994年,中央国家机关向社会公开招聘5000名国家机关公务员。不少年轻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真的吗?真的没有背景单凭考试就能当上公务员?

    这也难怪年轻人不相信: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学生的工作都是定向分配。只有组织选人,没有人选组织。从1992年开始,大学生逐步走向自主择业。

    公务员的大门就以这样一种公平竞争的方式向年轻人敞开。逐年改革,它的门槛越来越低: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中,中组部和人事部修订招考公告和招考简章:不允许招考部门对性别、身高、相貌、毕业院校作出限制;继续推进放宽户口限制;按照人事部、卫生部制定的新的体检通用标准,等等。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首次取消户籍限制。

    据统计,从1995年到1998年,国家各级机关从工人中录取了1万名公务员,农民中录取了2600名公务员。

    “门槛设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每个报考人员都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委员说。

    各种考试的背后是机会公平

    这几年,对高考的抨击不绝于耳。尽管高考选拔方式有种种不理想之处,但对占考生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来说,高考是相对公平的一种向上流动方式。

    为了保护更多的考生享有公平的起点,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实施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其重要内容就是“六公开”:招生政策公开,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信息公开,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处理结果公开。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5年高等学校招生“阳光工程”实施以来,在高考考生人数比上年增加135万的情况下,高考违规率下降到万分之三点五,创10余年来最低;未发现一起失密、泄密事件;招生乱收费、违规录取和中介诈骗现象大幅减少。

    “高考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社会助推器的巨大作用。”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近几年来,教育部门一直在为保证所有的考生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作出努力,高考公平状况不断得到改善。

    与高考促进农村青年向上流动的功能一样,近几年,公务员考试已经取代了高考,成为中国第一大考。回想起1994年中央国家机关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吴江委员特别感慨:“这个口子开得不容易。”

    吴江委员说:“公务员制度对年轻人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他们不需要找政府,找部门,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这个起跑线就是能力,就是优胜劣汰。”

    青年成长成才的环境将更加公平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准备了一份建议,内容是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高考权利问题。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进入城市工作,这个问题逐渐凸显。

    行知打工子弟学校李素梅就是这样走进了媒体的视野。为了找一份工作,也为了帮助老乡们的孩子读书认字,她在菜地里搭起了简易的教室。随后,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孩子们为了读书,走进了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

    这个问题进入了代表委员的视野。他们大声为这些同样是祖国幼苗的孩子们疾呼。2003年的教师节,温家宝总理考察了北京市玉泉路小学,在黑板上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使农民工子女可以与城里的孩子一起享受公办教育。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了该高考的年纪了,但是按照现有的政策,高考报名必须是户籍与学籍统一。他们不得不返回家乡报考。

    今年,代表、委员们又把目光转移到这个问题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从一名人大代表的角度看,周洪宇代表特别欣慰:“最近几年,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政府为解决教育公平做了大量的工作:义务教育免费,‘两免一补’先从农村贫困的家庭开始,再到所有农村的学生,再到现在的城市学生。政府5年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

    “共享”、“覆盖”……在十七大报告中,这样的字眼频繁出现。

    这一切让人心中充满了希望。

    2007年中秋,国家大剧院拉开试演序幕。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登台亮相。在2000多名观众中,一批特殊的观众引起媒体的关注,他们就是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者。

    郗杰英委员看到这条新闻时特别兴奋:“这是观念的变化。让城市的建设者与城里人一起分享城市的发展。”

    1998年改革开放20周年的时候,郗杰英与同事合作写了一篇文章《充满机会与希望的中国青年》。如今10年过去了,郗杰英认为,这个题目依然与时俱进。“对中国青年来说,未来只会充满着更多的机会与希望。”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