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5日
星期

[今日话题] 40余部环境法难保群众环境权

环保问题存在城乡、地域和阶层“三大差别”,
环境不公加剧了社会不公,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本报记者 田文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05    [打印] [关闭]
    去年,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到一位法国朋友家做客,对方正在装修,他得知,如果装修时发出噪音,或者使用有害品,将被邻居以声音、气味“非法入侵”告上法庭。

    在环保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陈万志教授对此大为感慨。

    东北某地曾有一个年上缴税费仅60万元的私营化工厂,6年里从未停止违法排污,上千人饮用的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上百亩良田被毁绝产,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眼皮底下。

    这位全国人大代表还了解到,华南某地一群老百姓为污染问题上访了10年,“可是一边不断地查,一边还是不断地排污”,老百姓集体跪倒在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面前。“这种极端的公众行为,让人震惊!”

    “我国已有40余部环境法律法规了,为什么还不能够完全保护人民的环境权益?猫没能抓到老鼠,到底是因为它是病猫还是因为它是不敢抓的宠物猫?”

    环境问题已表现为人与人的矛盾

    陈万志代表说,环保问题存在着城乡、地域和阶层“三大差别”,而环境不公加剧了社会不公,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环境保护上的城乡不公平十分突出。”他说,多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环保设施几乎为零。

    陈万志代表举例说,通过截污,城区水质改善了,农村水质却恶化了;在“退二进三”的进程中,企业搬迁,城区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污染却加重了,成了“污染下乡”;生活垃圾简单填埋,城区面貌改善了,城乡接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却加重了。

    “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时,却出现了严重的地力衰竭和生态退化。”他认为,这些给中国农民带来的经济和健康损失,是比“农民负担”更为沉重的负担。环境污染可能会使“三农问题”变得更为难解,“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值得高度关注!”

    他说,环境保护上的区域不公平也十分明显。西部是大江大河的源头和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西部地区为保护环境,一定程度地放慢了发展,而保护的成果却被发达地区无偿享用。

    近年来,南水北调、森林禁伐、退耕还林,发达地区均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可“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问题没有得到落实。

    陈万志认为,环境不公还表现在阶层不公平上,富人的人均资源消耗量大,人均排放污染物多,却可选择生活环境、享受医疗保健,以补偿环境污染给生活质量带来的损害;穷人往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受害者,却没有能力选择生活环境,更无力应对污染带来的健康损害。

    另一方面,资源开发让一些资源能源富集地区的GDP和财政收入迅猛增长,可当地多数百姓不仅无法从中受益,反而受累于因开发导致的各种生态灾难而日益贫困。“环境问题已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也越来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政府应当好“守夜人”

    “为什么40余部环境法律法规不能够完全保护人民的环境权益?”陈万志分析说,企业是经济利润的受益者,环境经济的承担者却是公众,二者并不是同一主体,在一些环境纠纷和诉讼中,公权拥有者的屁股坐在“利润追求者”一边,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弹性执法、差别执法屡屡发生。

    他说,不少企业视偷排污染为“合理”选择,原因有四:一是守法成本高昂,违法排污的净收益超过罚款;二是环保部门隶属地方,工作人员靠企业税费吃饭,难以监管自己的“衣食父母”;三是偷排得到的利益是自己的,造成的环境损害是大家的,切合“有福独享有难共担”的企业本能;四是在环保部门和违法企业的猫鼠关系中,部分“主人”把违法的“鼠”看成拉金屎银屎的宠物鼠,“猫”自然也就不敢“执法”了。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陈万志建议:首先要建立一套对官员有效的约束激励制度,对那些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官员,对那些无视污染排放的官员,不管经济发展多么成功,都应该坚决追究责任。

    其次要完善环保法律法规,让违法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最后要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让公民对环保不仅有“参与权”,可反映、可举报、可提意见,还能有“决定权”,形成能与巨大的环境“污染力”相抗衡的力量。

    “牺牲生态环境资源谋求政绩,就是对环境的贪污和政治盗誉!”陈万志说,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的确切含义是速度+质量。GDP挂帅实际是另一次“大跃进”,不能牺牲国民福利和经济效益来追求速度。

    政府应当好“守夜人”,在保护生态环境、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充分覆行自己的职责。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