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
星期

这五年,百姓受惠最多

本报记者 李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06    [打印] [关闭]
    “政府工作报告更加突出关注民生。”来自浙江省的汪惠芳代表说。她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下面画上黑线,初步统计的结果显示,总理用了大约两个半小时才宣读完毕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至少有108处涉及三农问题。

    两天前,几位记者多次向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提及同一个问题:如何评价过去5年政府的工作?他的回答干脆有力:“务实加民生。”

    叶青认为,本届政府以民生为本,出现了“民生财政”等概念,“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大大增加,虽然还不能满足全部的需求,但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数据有力地印证了叶青的观点: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文化体育事业支出等各方面5年累计的金额均比前5年增长了一倍多。在过去的5年里,中央财政共有1.6万亿元资金用于“三农”支出,有666亿元被安排用作就业资金。

    紧随这些数字而来的,是城乡的变化。全国新增城镇就业5100万人。有超过90%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前3年完成了预定的覆盖目标。

    来自湖南省双峰县的全国人大代表彭爱华,在来北京出席两会之前,她特意去一些村里转了转。很多农民托她一定把这句话带到全国人大,带给党中央:“胡总书记和温总理对我们真好!”

    彭爱华能感觉到,这是那些朴实农民的肺腑之言。4年前,她所在的县只能从中央得到4372万元的财政支持,到去年,这个数字已飙升至2.12亿元。“以前,干部下乡是向农民要钱要粮,现在干部们下乡是把补贴和服务送到家。”

    这届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力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2004年,温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还只是决定在5年内取消农业税,但实际上,中央政府只让中国的农民等了两年就实现了承诺,宣布从2006年起取消农业税,一个延续了2600多年的旧例被终止。显然,中央领导人让利于民的心情很迫切。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兼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感叹:“落实之快,出乎我的意料。”

    还有一件大事也只用了两年。从2007年起,1.2亿农村学生不用再交学杂费了。

    “这不仅是给农民增加了多少收入,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怎么对待农民的问题!”任玉岭说,总书记特别强调把三农问题当作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三农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根本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体会时,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5年来,对胡锦涛同志发表的很多重要讲话,任玉岭反复琢磨,发现它们体现的就是一个中心思想:为人民服务。“这个使命感非常强烈。”任玉岭动情地说,“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这个思想阐述得非常透彻和明确,我们所有干部都应该牢牢记住。”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则把中央的执政理念阐述得非常具体,他说,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因为在中国城乡,困难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温家宝说,“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中央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显然会影响到那些执行具体政策的各级官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南阳市市长朱广平对此有深切的体会,他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让更多的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不容推辞的义务。”

    美国《侨报》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共十七大为这个国家所指引的方向,它在一篇社论中预示:民生已经成为未来“发展核心”。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从“经济总量”转为“人均指标”,这显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不仅是国强,更是要民富,发展成果必须惠及大众,“这是中国发展观的一个战略性转变”。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对温家宝总理今天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很多人大代表表示了高度的赞赏,认为那是一份“民生的报告”。来自云南傈僳族的全国政协委员余文良说:“报告显得非常实在,具有很好的操作性。”

    报告部署了2008年的主要任务,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给全国的民众带来了众多“福音”。

    本报北京3月5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