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8日
星期

[中青评中评] 户籍改革:一纸难载权利之重

冯雪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08    [打印] [关闭]
    “给我户口!”网友在网络上大声疾呼。媒体有关“户籍改革”的专题讨论,受到热捧。“在上海工作6年,不能落户”,“持有北京绿卡,也无权在京参加高考”,“户籍让我们一家不在一个户口本上”——网友们讲述着自己的遭遇,与之相关的评论,短时间内引来跟帖无数。

    户口,是很多中国人心里的痛。谁都知道户籍制度要改革,可怎么改?探讨持续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的说法:不能一刀切,大城市与小城市肯定有区别——代表着官方思路。

    与此同时,放开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石家庄等城市,已经开放了户口。而能否取消户籍制,最大的争论点在大城市。像北京,现在已经接近2000万人口,放开户口,迅速涌进的人口,会不会将城市压垮?管理者的思路,是希望通过限制人口准入,来缓解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此种方式备受责难。反对者认为,即便有户口限制,也无法阻挡外来人口。北京每年只有1万多个户口指标,外来新增人口却有四五十万,指望户口挡住移民,一厢情愿。

    遭遇批判的户籍制度,关键不在有没有户口这张薄纸,而在这张纸承载了太多内容,它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潜在利益捆绑在一起。正如一些论者所言:“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大多数的社会福利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诸如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简单得多。”

    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做文章,而应该首先解决公共产品配置不公的问题,然后再改革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形式主义更是要不得,所谓的“省级户口”、“县级户口”,或者模仿国外的“蓝卡制度”、“绿卡制度”,“除了延续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不平等条款之外,还会把户籍作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让乡村居民为进入城市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现实国情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平等配置、消除城乡地域差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公民的迁徙权、受教育权,还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的必然流动,以及每年春运期间,数亿人的“转战南北”,都让户籍改革迫在眉睫。

    人们等不及。于是就有这样的追问:一年一年总是疑似坚冰将融的户籍改革,何时能有实质性突破;怎样才能真正破除部门利益的壁垒;还自由迁徙的权利于公民到底有多难?

    户籍改革是权利问题,同时也是利益问题。在利益之争上,没有捅破的一层纸是:本地居民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说“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的,一般都是本地人。这种保护主义在“人权”层面上,肯定说不通。但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诉求的话,当地人“偏狭”的自我保护,也并非“十恶不赦”。而制定政策的地方政府,不会不考虑“本土意见”。

    所以,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另一派主张彻底放开户籍制度)之所以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因素。

    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维持多年的国家,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审慎妥当的改革当是理性的必然,但不要忘了,权利高于利益,中国的各种改革,一直都是“带着问题”上路。

    跟评

    文世奎:

    户籍制度全面放开,肯定会出现一些相关的问题。不放开,也会有更多的问题。放开后,可以一边研究一边扩大放开的口径和加快放开的速度。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尽快培养一些接受能力强的基层领导干部,用来管理流动人口。特殊的城市,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处理,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接收外来人员应该有一些措施,根据本辖区的具体情况,在接收外来人员的时候,应该有些措施。

    汪东亚:

    专家说,户改是系统工程,得慢慢来。好,那我们就等。但是能不能告诉我们,拆除这道阻止我们的社会通向现代文明的围墙的时间表?即使没有明确时间表,能不能告诉我们,你们在做些什么?让我们知道这道墙在一点一点地被拆掉,让我们注视着它的倒塌,让我们普通人在一旁参谋参谋,兴许能够让墙更合理、更快些被拆掉,即使我们没有这样的智慧,至少,我们可以更有耐心、更有希望地等下去。

    Qzone用户:

    应该把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简单得多了。

    朋朋:

    我在城市生活了很久,已经习惯和融入了城市。但是每当做什么事,都要拿身份证出来确认。我是农村户口,为此很难堪。并不是我虚荣,是觉得自己和城市人一样,为什么就不能有一样的待遇呢?强烈建议取消户籍制。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