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借饺子事件大做文章只能是损人不利己
在安倍前首相的“破冰之旅”、温总理的“融冰之旅”、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后,突如其来的饺子事件给前进中的中日关系带来波折。我的看法是,目前的中日关系是喜忧参半,理由有三:
其一,中日关系已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但依然十分脆弱,禁不起风吹草动,禁不起少数人故意策划的破坏两国关系的阴谋诡计。两国间并未形成基本的相互信任,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感也远未建立起来。
其二,2007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会议发表第四次报告和之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敲响了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警钟,促使整个世界潮流和时代主题开始发生史无前例的深刻变化,而当今中日关系现状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其三,先后创造出举世震惊的经济增长奇迹的中日两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遇到了仅仅依靠本国力量难以克服的前所未有的难题,急需两国携起手来,联合亚洲各国共同克服前进中的问题,但现在很难说中日关系已达到应有的携手合作水平。
三次领导人互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安倍对靖国神社问题采取暧昧策略,用心颇深,又鼓吹价值观外交。但是当前两国领导人都在努力改善关系。正如中国一句老话所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两国领导人切身感受到发展两国关系对各自国家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多么重要,对各自国家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难题有多么重要,对维护两国发展所亟须的周边环境稳定有多么重要。他们能从各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顶住各自国内依然存在着的种种不同意见和情绪的压力、打破坚冰的勇气和智慧当然值得给予高度评价。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两国间真正形成基本的相互信任,要两国近15亿的广大国民大多数真正理解深入发展两国关系有利于各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真正消除长期积累起来的互不理解、互不信任的情绪,那就是“融冰三尺非一日之功”了。在最近饺子事件中,日本部分媒体以偏概全,利用个别事件大肆散布对中国食品的不信任感,甚至将中国与“毒”字画上等号,竟没有一家媒体敢于对从中国进口食品这个事实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比如,中国拥有1.4363亿公顷耕地,约为日本耕地面积445万公顷的32倍,中国农业人口约5亿,约为日本农业人口231万人的216倍;中国是唯一在地理上十分接近日本的农业大国。与之对照,日本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1%,却要养活世界人口的2%,日本可以将食品自给率从目前的39%提高一步,但绝不可能提高到可以自立的水平。
日本从中国大量进口农产品是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分工的必然趋势。中国一贯重视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安全与质量。据2007年日本厚生省统计,在日本进口食品中不合格率最高的前10位国家中并没有中国,而且中国食品的不合格率0.09%优于美国的0.12%。为什么对美国的不合格食品不说“毒”,对日本的不合格产品只说“伪”,日本生产的面包里竟然查出金属屑,也淡而化之。前几年雪印公司产品接连引起中毒事件,一次中毒者多达几万人,而这次饺子事件真正中毒的只有10人。
显然,日本自身生产的农产品和食品也绝不可能做到“绝对安全”,如果日本借饺子事件大做文章,煽动民族主义情绪,阻碍从中国的食品进口,其结果只能是导致两国农产品与食品贸易趋于萎缩,从“双赢”走向“双输”。近来日本某些舆论对中国的刻薄和敌意确实令人感到震惊和寒心。现在中日警方正开展共同调查,日本方面却又接连推出中国某些残留农药超标的不合格产品,这种做法不能不让人怀疑日本所声称的与中方开展共同调查的诚意。
我期待天洋等优秀的食品公司今后应更好地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令人放心的食品。我国外汇储备之多,已位居世界第一(相当部分买了美国国债等证券),不必在乎只占中国对日出口百分之几的对日食品出口这点赚头。日本想逆全球化潮流而动,搞“食品锁国主义”就让他们去搞,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吃亏的只能是日本的广大老百姓,现在日本国内食品价格已经在明显上涨。
对中日关系我有些新的思考。随着中日关系改善,日本有些人认为中国对日和解政策才是“最大的威胁”。我的新想法就是针对不愿意看到中日关系改善的某些势力,提出但愿能让两国人民更加信服的发展两国关系的理由,那就是中日关系不仅属于中日两国人民,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我们必须把握当今世界潮流的新变化,构筑适应世界新潮流的中日关系。
我想从4个方面概括当今潮流:其一,尽管世界并不太平,2001年发生了“9·11”恐怖事件,2003年以来接连发生了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中东地区等地民族冲突和纷争不断,恐怖主义的幽灵依然到处游荡,但是,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其二,尽管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诸如世界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甚至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反全球化倾向,但经济全球化依然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矛盾运动中继续向前推进,特别是各种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乃至地区经济一体化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其三,尽管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国际格局正在从“单极体制”向多极化转变,除去欧、美、日之外,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金砖四国”和“展望五国”不断加强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其四,随着全球性和地区性环境问题的日趋尖锐化,从“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基本思想出发,“拯救地球”、“保护环境”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意志并趋向实际行动化。
“世界潮流新变化”最突出之处在于,随着气候变暖等环境危机进一步趋于尖锐化,随着各国人民日益切身感受到环境危机对正常生活、身体健康乃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空气和水)的严重威胁,“拯救地球”、“保护环境”必将上升为世界潮流的主流,强化与充实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促使国际格局多极化成为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力量。但是,鉴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性,鉴于根深蒂固的“国家利益至上主义”难以在短时期内克服,“拯救地球”、“保护环境”上升为世界潮流的主流,必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所需耗费的时间之长短,取决于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和广大人民的努力。但愿这个过程不要拉长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被破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由于温室效应,北极圈冰山迅速融化,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担忧,但是,美国等有关各国却对此加以利用,展开了围绕北冰洋海底石油等资源的争夺战。联想到对温室效应既负有主要责任又掌有对应实力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消极态度,人们不能不哀叹说,这无异于一艘正在下沉的巨大航船上的乘客,不是齐心协力促使航船驶向光明的彼岸,而是热衷于争抢头等舱。
在经济全球化方面,最有成效、或最可能取得成效的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在这方面相对来说欧盟做得最好。中日应仿效欧洲的榜样,共同推进亚洲地区合作,克服所谓“争夺主导权”的幼稚病。欧洲联合就不是“一国主导”,而是以实现历史和解的法德两国以“煤钢联营”为轴心而起步的。
发展中日关系对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反之,如果中日走“相互拆台”之路,不仅会损及中日两国自身,而且必将会拆了亚洲各国人民期盼已久的“亚洲振兴”的台。
(作者为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研究员、日本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