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0日
星期

在人生终点站工作的姑娘:
帮助逝者画好人生句号

本报记者 龚瑜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10    [打印] [关闭]
    

    从闵行区殡仪馆的接尸处大门口到存放尸体的冷库,这条五六十米的通道在阳光能照射进来的日子里显得比较普通,但在阴霾天气,却阴森得有点恐怖。25岁的金培吉每天都要推着停尸车在这条通道上走过十几趟。

    2001年,金培吉考入了湖南长沙民政技术学院。选择殡葬行业,不仅仅是出于找份稳定工作的考虑,另外一个因素也促成了她的决定:三年级时,她的爷爷去世,回忆起来,“当时的仪式太简单了,追悼会没有任何特点,整个会场哭成一团,爷爷在世时的生命价值完全体现不出来。”金培吉当时就产生了一个模糊的想法,中国人传统殡葬文化的内涵应该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有所体现、有所突破。

    从进入大学开始,金培吉就积极适应殡葬行业的气氛,当时学校条件比较艰苦,10个人一间寝室,女生宿舍就建在一座坟山里,但是她乐观地觉得,这也是一种锻炼。临近毕业,班里没有一个女生愿意去一线上班,因为这绝对是一桩苦活累活,许多同学都转做了墓地销售。

    但是金培吉就是认准了要去和尸体打交道,于是她主动联系了上海义善殡仪馆做起了实习生。上班前两个星期,是她入行艰难的适应期。

    这段时间,她根本没法睡好,每天晚上家里的灯全部打开,脑子里还都是白天处理的遗体、血污,甚至神鬼妖怪都要往脑袋里面钻,“越是想,越是害怕,我就问自己,你的想象力怎么那么丰富啊?”心理压力也不小,每天都要听到痛哭、悲泣,家属的情绪波动有时候会宣泄到殡仪馆员工身上,为一些细节分歧甚至大动干戈、要打要骂——这些困难,金培吉都扛过来了。

    但是就业之路颇为坎坷。毕业后,金培吉到上海市各个殡仪馆去自荐,都碰了一鼻子灰。工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闵行区殡仪馆终于接收了她。

    炉化组是整个殡仪馆最辛苦的一线,从遗体出入冷库,到为遗体更衣、整容、化妆,再出入礼厅,为丧家举行追悼会做一切准备工作,每个环节都需要员工亲自动手。

    记者跟随金培吉来到工作现场,穿过长通道,她打开冷库,把遗体推到更衣化妆间解冻,以便上妆。工作间十分简陋,金属工具台发出冷冷的银光,绿色的工作服挂在墙角,各色化妆品在颜料盘上洇开,而遗体解冻时淌下的血水在白色地砖上十分刺眼,独立工作的金培吉对这一切已经习惯。

    夏天的时候,溺亡的遗体送来时会发生高度腐败,尸体发绿,有时候裹尸布一打开,血污就哗啦哗啦流了一地,更不用提刺激的味道。金培吉在讲述这些时,已经十分坦然,只是无从知晓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现场,这个年轻的姑娘会是如何心惊肉跳。

    作为一个女性,在殡葬业一线工作的辛苦只有金培吉自己清楚,她却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施展拳脚的大舞台。

    刚开始工作时,金培吉不是编制内职工,月薪只有1500元,但她却干得很卖力气。现在已是炉化组副组长的金培吉却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再正常不过了,“脏活累活都不是问题,组里早就不把我当女孩儿看了”。

    殡仪馆的职工实行轮休制,金培吉没有双休日,也没有春节长假,每周一才是她的休息日。工作4年,每年平均要处理4208具遗体。“今年的头两个月是业务高峰期,忙的时候,一天要处理30多具遗体,早上8时上班一直到下班,连坐的时间都没有。”

    国人传统的忌讳观念,使殡葬成为一份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职业,金培吉却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去年5月,一位年轻的女孩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遗容被严重损伤。女孩的父亲万分悲痛,他向金培吉要求,恢复女儿的容貌,如果不能办到的话,他当场就要把女儿拉走,送往更好的殡仪馆。那一天,金培吉从下午2时一直忙到晚上7时。当死者的父亲再看到女儿遗容时,当时就给金培吉跪下了……

    还有一次,金培吉为一位信佛的老太太的遗体化妆,她的“小绝招儿”是把胶质溶液注入脸部,这能使遗体容颜显得安详而自然。老太太的家人十分认可她的化妆技术,追着金培吉要给小费。金培吉最后还是谢绝了丧家的好意,“我只要能听到一声感谢,就觉得特别感动。”

    对于很多殡仪馆职工来说,一线操作是简单的重复劳动,金培吉却能自己琢磨出一些“脑力创造”来。金培吉整理出了一份《有关尸体质量判断的简单常识》,她总结出了“望、闻、搓、压”等判断方法,让丧家对遗体质量进行确认,这样殡仪馆和丧家在接触一开始就达成共识。这个建议得到了殡仪馆领导的首肯,现在闵行区殡仪馆的接尸员和接尸车司机都能初步判断遗体质量,也减少了双方产生摩擦的机会。

    “在殡仪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闵行区殡仪馆书记孙明光告诉记者,殡仪馆一线是责任最重、难度最高的工作,金培吉这个大学生能够安下心来踏实工作实在不易。

    怀着不懈的追求,金培吉以高票当选上海市人大代表,这位年轻的代表在上海市两会上发言呼吁,进一步改进现行殡葬制度,“在人生走向终点的地方,我的工作就是帮助每个人画好人生的句号,我尽力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体现它生前的价值。”本报上海3月9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