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0日
星期
一两天鉴定几十个产品

[记者来信] 鉴定会批量生产“科研成果”

本报记者 原春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10    [打印] [关闭]
    

    “几年前,我就科研鉴定会走过场的问题写过提案,相关部门还特地到我们单位组织座谈会,介绍情况。但是,事后各种鉴定会还是越开越火。一天最多开四五个座谈会,最短的那次一小时一个。”今天,一位政协委员很无奈地跟记者提起了鉴定会这个老话题。

    让这位委员感到郁闷的是,与几年前相比,不少鉴定会依然如故:请来平常关系不错的专家,提前或者开会时把材料发给大家,最后得出结论时一般都会拔高:不是国际先进水平就是国内领先水平。唯一变化的就是效率:原来一个鉴定会开一两天,后来越来越短,有的专家甚至采用“批处理”的方式来开鉴定会:一两天就鉴定几十个产品。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鉴定会?这位委员分析,在频繁的鉴定会背后是利益驱动。一些项目参加鉴定会的目的是为了评奖,一旦得奖,获奖者可以拿着证书去申请职称和各种荣誉。可是,这个经过鉴定的项目到底有多高的水平谁也说不清楚。而且,只要不出问题,就没有人去追究鉴定会的鉴定真实程度有多少。

    结果是,一方面,频繁召开鉴定会,科研活动非常活跃,看起来科研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另一方面,一些项目申请者拿着这些说不清楚真实水平的鉴定证书去评奖,申请荣誉。最后,形成科研“大繁荣”景象。

    曾经有一次,南方一位专家的产品开鉴定会,请他去做专家。仔细阅读材料后,这位委员有些为难:这个产品有些问题。如果实话实说,对方是好朋友;如果不说,又对不起自己的职业良心。最后权衡再三,这位委员还是如实地指出产品的问题。在最后的产品鉴定书上,还是因为他的坚持,原有的“世界首创”变成了“国内先进”。

    这位委员说,导致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现在的评价机制与获奖多少有关。在这套评价体系之中,一些科研工作者不得不参与到鉴定会的评审之中。但现在的鉴定会水分大,形式化了,如果我们不改变现有的评价体制,最后受损失的还是国家。本报北京3月9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