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1日
星期

[中青评中评] 给出一本行政开支的明细账

冯雪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11    [打印] [关闭]
    

    在舆论呼吁人人发红包、从财政中拿出一部分钱补贴民生之时,可能很少有人细算过全国财政收支的明细账。不错,这5年来中国的财政收入大幅上涨,去年达到5.13万亿元。可前4年,财政一直“亏空”,去年首次出现盈余,结余1700多亿元。这是什么概念?举个例子,前不久国家给中石化100亿元补贴亏损,我们的财政盈余,仅仅够发17个这样的“红包”。

    没有财政盈余,贴补民生就是空话。“把钱用在刀刃上”,说着容易做着难。从历年的财政预算可以看出,行政支出的增长,远远高于民生支出的增长。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0年间增长近一倍;1999年至2005年间,政府的行政成本每年抵消经济增长1.73个百分点。这说明,政府行政成本的过高上升,对我国经济发展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行政成本特别是公务消费节节攀升,大手大脚、公私不分等现象普遍存在。长此下去,不仅影响政府形象,也会拖垮财政。”——代表委员们对不合理的行政支出,痛心疾首。

    媒体形象地将行政成本中“人(冗员过多)、车(公车消费)、会(会议繁杂)和网络(网络重复建设)、招待(招待浪费严重)”等五方面的支出,喻为“五虎争食”,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首次“点明”这五个方面,提出要严格控制其支出增长。

    行政高成本,属沉疴旧疾,遭舆论和代表委员“痛恨”多年。可“炮轰”多少有些“无凭无据”——行政成本的各项支出,到底花了多少钱,从来都没有一个明细账。

    公众的批评,均是“估测”。曾有研究者提出每年的“三公”消费多少多少,但数字来源不具有权威性,只能当作“一家之言”“参考”。就连任统计官员的委员,也只有“估摸”着的建议——去年公车、公楼、公务接待花费是一笔不小的数额,如果改革,可能会减少30%~40%。将这部分财政支出优化,可以将钱用在更好地改善民生上。

    行政支出不明不白,结果只能是成本畸高、浪费严重。国家和地方三令五申地做出那么多政策规定,却始终没能制服行政乱支出这匹脱缰野马。

    在今年两会上,又有代表提出国家应出台禁止公款吃喝的规定,而律师和法学家早就建议,将公款吃喝行为定罪立法。但是现实已经告诉我们,“依靠规定禁止公款吃喝并非易事”。如媒体评论所言:各级财政预算和财务计划普遍“疲软”,超预算、违反预算的行为很少受到追究,要准确收集公款吃喝的详细信息很困难,“特别会遭遇到有关权力部门和既得利益者的强烈抵触”。

    此前,在广东省的两会上,就有代表针对公务消费铺张浪费现象,提出:“政府机关要敢于革自己的命”。有评论为此叫好,说“我们并不缺少有关遏制公款吃喝、规范公车使用和公费出国的制度规章,而是缺少一种痛下决心、痛下杀手的改革勇气和力量”。如果改革的勇气来自官员的“道德自律”,那只能是民意的一厢情愿。既然是花别人的钱,又不受约束和管制,有几个人能自觉做到精打细算?

    真的没有办法?不是。办法很简单,无非是公开。在提及吃财政饭的人太多之时,就有委员建议:“在财政决算中,应有财政供养人数、供养支出等项目,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尽快降低财政供养系数。”

    列一个行政收支的明细账,从各级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算一算,行政人员有多少,公车消费是多少,招待支出、楼堂馆所建设又是多少。让纳税人看一看,自己辛苦赚来的钱都是怎样被花掉的;让选民们监督,列有明细账的行政支出,人大代表是不是可以更加有底气地表决通过?

    跟评

    白峰

    行政成本过高不是新话题,虽是旧话重提,但很有必要,不降低行政成本,就是财政再有盈余也会被行政支出所消化。“五毒俱全”的行政成本畸高正是国家机体的毒瘤,毒瘤不除,国家发展就会有阻力,群众奔小康就会路不平。

    要发展,要富裕,更要除毒瘤,这就必须将行政成本公开化,用了多少,用在何处,为什么用?一一列出清单,交到人大会议上进行审计,并要通过媒体进行公开,让其监督在阳光之下,不要暗箱操作。如果人民不答应就不能报销,群众不答应就应该官员自己掏腰包,谁加大了行政成本就由谁负责,吃不了兜着走。否则就会让官员坐享其成,借故加大行政成本,公家的私家的都加在行政成本上。行政成本成了一个无底洞,怎么填也填不满。害了国家,殃及群众。

    文世奎

    财政收入出现盈余,这是非常喜人的好事。文中说:“这5年来中国的财政收入大幅上涨,去年达到5.13万亿元。可前4年,财政一直‘亏空’,去年首次出现盈余,结余1700多亿元。”这说明国家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已经还清了历史上的欠账,我们轻装上阵,这将有利于我们的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将有利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迅速地提高。

    桂兴枝

    敏感问题终于出现了。行政高成本,确实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行政人员有多少,公车消费是多少,招待支出、楼堂管所建设又是多少。”这些问题,公开了,就有利于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行政消费支出公开,有利于更多的领导干部获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只不过公开的进程和范围,应提倡因地制宜的原则。可以先试点,然后,再大面积地推广。有些明细账的公开,可能牵涉到有关部门的经济机密的问题,如果公开的范围处理不当,那么,有可能泄露一些不该泄露的机密。因此,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性。

     b llt

    敏感的问题,往往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大家公开讨论,有利于大家正确地认识问题的实质。

    行政支出和消费公开,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具体的细节,可以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和党员干部共同研究和讨论。如果只是理论上的探讨,效果不会特别大。必要时,有关部门还可以先在网上征集具体的公开范围,以及公开的某些细节,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也是一件非常科学的事情。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