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5日
星期

科普创作,多数科学家认为有意义却没行动

本报记者 滕兴才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15    [打印] [关闭]
    

    刚刚结束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参与科普创作很有意义,但只有35%的科学家曾参与过科普创作,大多数科学家在科普创作上没有实际行动。调查发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是阻碍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最大障碍。

    这项调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于今年2月组织实施,主要调查对象是科研工作者。在为期12天的调查中,共收回问卷2436份。其中,高校教师占被调查者的67%,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占16%。调查对象中有博士学位的占63%,有硕士学位的占20%。

    这份调查报告显示,88%的被调查者赞同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认为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有利于保证科普作品的准确性和前瞻性;41%的人认为,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能保证科普作品的原创性。只有3%的人认为,与其他科普作者相比,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没什么特殊意义。

    当问及“壮大我国科普创作队伍应发展的主要群体”时,86%的被调查者认为科研工作者是应当发展的主要群体,比例最高。其次,58%的人选择职业科普作家,科技记者、编辑和自由撰稿人也分别获得了34%和28%的支持。由此可见,科学家在科普创作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被认为还应进一步发挥。

    调查中,73%的人认为科学家负有实施科普的社会责任,应当在时间、精力和写作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参与科普创作。报告认为,这表明科学家的科普责任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科研工作者对参与科普的社会责任也是比较认可的。

    但问及“是否参与过科普创作”时,只有35%的被调查者回答曾有过科普创作的经历,包括撰写科普文章、创作科普图书或参与科普图书编纂。65%的被调查者表示未参与过科普创作。报告认为,被调查者对科普创作的参与度还不高。

    调查发现,虽然科普创作是一项非常有社会意义的工作,但目前我国科普创作队伍中很少有专职的科普作家,科普文章或图书的作者主要是科研人员、科技新闻记者等。

    65%的被调查者认为,时间、精力有限,本职工作繁重是参与科普创作面临的最大困难。目前,科普创作虽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科研人员兼职做科普有时还不能得到所在单位的理解和支持,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创作被认为是“不务正业”。49%的被调查者认为,科普创作成果不列入本职工作考评范围,激励性不够。

    此外,27%的被调查者认为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是参与科普创作的困难之一。

    不少科学家反映,写一篇科普文章的难度不亚于写一篇学术论文。创作科普作品需要把科技知识写得深入浅出、通俗生动。这不仅需要科学家深入了解本领域的科学知识,还要能够很好地驾驭语言,知道怎样把专业知识通俗地讲给读者。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