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5日
星期

[两会博客] 革掉“卡脖子”心态

李松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15    [打印] [关闭]
    

    什么是服务型政府?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这样的讨论又热闹起来。在本次两会,“权力与责任”、“服务与管理”是代表委员争论的关键词。

    “咱们的政府部门,取名向来就是xx管理局,从来就没有取名xx服务局的。”一位全国政协委员这样说。

    在前两天全国政协的一个分组讨论会上,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某市一副市长用了“心态”一词,来说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是多么的不容易。

    这位副市长说,打个比方,如果你要办什么事,我马上给你办好了,你会觉得太容易了,甚至会觉得政府部门太没有价值。但如果我把一个月能办成的事情拖一年才给你办好,你反倒会觉得这事有难度,我是给你帮了忙、出了力的。

    “大家都讲‘成就感’,官员也是这样。”这位副市长举例说,如果一个处长能让一个省长等他一个小时,处长就会莫名其妙地自我感觉良好。

    尽管记者之前也多次听说过类似的说法,但在两会上听到一位官员这样分析,还是颇感新鲜。对此不正常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梁晓声用“权力使人快意”6个字做了简约明晰的批判。

    曾经做过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的梁晓声说,当他在审查一部部“大腕儿”、“小腕儿”导演的影片时,这种“权力的感觉”也曾让他觉得很爽。“我们在审查电影时,那些大牌导演就坐在隔壁的房间里提心吊胆,哪怕我们只提一句台词的意见,就是再大牌的导演,也得回去改。”梁晓声委员披露这些小故事时,语气自嘲。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甚至一群人都有了这种“卡脖子”权力时,怎样可能指望他给你提供服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

    这种感觉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明显体现。那个时代的售货员、服务员都是最“拽”的人。正是因为那个年代商品短缺,售货员有分配商品的权力,所以“管别人”的心态就在售货员心中膨胀起来。

    “问题是如果这种感觉蔓延开来,会让老百姓办事很麻烦。”梁晓声委员说,哪怕是户口本上改名字这样的小事,哪怕这个名字本就是民警填错了,老百姓要去改过来,就得跑好几趟。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非常普遍。人人都对这样的行为反感恼火,可恐怕人人都渴望自己能拥有这样那样大大小小的权力。这反映的可能不仅仅是政府工作人员“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更深层次的,恐怕是整个民族的心态。试想,如果让一个普通百姓去做政府部门的工作,他是不是也会马上也端起架子来?

    既然人人都反感别人对自己有这种“让人快意的权力”,就应该从观念上进行转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甄珍就觉得,由于推行市场经济,过去售货员、服务员的心态就从“管理别人”转向了“服务上帝”,通过改革,也应该能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代表委员们纷纷呼吁,作为政府,管理职能必不可少,但老百姓希望在需要服务的时候能少看一些工作人员的脸色,少跑一些冤枉路。(作者为本报两会记者)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