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5日
星期

[两会在线] 谁帮他们减少成长的烦恼

本报记者 孙海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15    [打印] [关闭]
    

    “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正引发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共鸣,成为他们的人生坐标。

    近年来,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社会各方作出了积极努力。但不可否认,来自大众传媒、网络游戏、流行歌曲的一些不良内容,依然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那么,青少年成长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环境?我们的社会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3月13日,本报与中青在线、新浪网联合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凌孜,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青少年沉迷网络,是我们没有更好的东西给他们

    根据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你觉得不良舆论环境容易对青少年造成哪些影响?”89.5%的网民选择了“混淆青少年的是非观、价值观”,其次依次为“沉溺于电视、网络,耽误学业”(72.8%);“未成年人犯罪率提高”(70.5%);“儿童成人化”(56.7%);“造成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障碍”(42.8%)。

    侵袭青少年成长的灰色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副产品,也是社会面临的严竣课题。郗杰英委员认为,青少年成长文化环境的营造,应全面包含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和文化管理三方面的内容。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我们同时需要投入财力来丰富大众需要的文化设施,比如博物馆、公园、电台、电视台的建设。同时,包括图书、影视剧在内的文化产品,以及对文化设施的有效管理,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郗杰英委员说。

    目前,社会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冲击,主要来自于网络。我国1亿多网民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18%。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最易受到外界干扰,再加上一些大众传媒对经济利益的单纯追求,“如饥似渴盼望了解社会的年龄,遇到良莠不分的文化,问题就会出现。”黄藤代表分析认为。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更好的、或者说更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东西来引导他们。”郗杰英委员说,目前社会能提供给青少年的文化选项过于单一。

    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美德、主流文化的宣扬,仍然停留在空洞的口号和符号化的人物面孔,形式上缺乏推陈出新,忽视了青少年的兴趣特点,很难让他们产生认同。

    “青少年对文化环境选择的单一性,还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基础和背景。”一名在英国就读孩子的故事,让黄藤代表感触很深:学校的动物课要求孩子搜集企鹅的相关资料,孩子最终借助网络,交上了长达40页的网络资料。回到家,孩子还给大人讲课,讲企鹅的分类、生活习性……黄藤代表说,国外学生重创造,我们的学生重标准化。我们的教育,将孩子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捆绑在了背书和学习上,限制了他们触角的延伸。

    同时,文化设施的缺乏,又往往使青少年在课堂之外,只能选择网络来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灵“自由”。

    青少年成长,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事实上,国外的网络环境远比国内复杂,但为什么对青少年的冲击力却并不似国内那么强大?

    黄藤代表认为,国外家庭对青少年的管理相对自由、开放,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营造独立摸索、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环境,培养他们的分辨力和自制力。而两种环境下培养出的青少年,也的确在思考能力、创新性、生活自律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由此看来,文化环境的创建除了形式上的推陈出新,还需要文化内核的支撑。今天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弘扬什么样的文化呢?

    郝向宏认为,应当是公益文化、创新文化、公民文化和自制文化。

    “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努力、对物不珍惜、对已不克制,是在独生子女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4种心理文化趋势。”郝向宏说,许多青少年认为,周边人对他的付出都是应该的,或者认为生活很好不需要再努力。

    实际上呢?曾有一位新加坡老师告诉郝向宏:中国孩子的脑袋里装的全部是知识,新加坡的孩子脑袋里却是一半知识、一半创意。

    4种文化的全面推广,才能使青少年能够按照公民道德的要求,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人。

    “此外,对传统文化的树立也不容忽视。”凌孜委员提出,内化的传统品质,应是青少年培养的基础。恰恰在很长的时期内,我们缺失了内化教育的概念。

    凌孜委员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有两条主线:一条是道德品质,是做人的基本定位;另一条是对知识的掌握。内化教育的核心的道德和品质的教育,主体应来自父母,“就像在孩子心灵植下一粒种子。”

    但现在的情况,往往是家庭教育从一开始就缺位了。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所应担当起的重要角色,错误地认为“这是幼儿园的事,是学校老师的事,我交钱就完了”。“这使很多青少年从小就失去了接受内化教育的机会,对不良文化的抵抗能力自然减弱。”凌孜委员说。

    绿色环境,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政府对于青少年成长一直非常重视。”郗杰英委员介绍,1991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部法律,在我国确立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之后,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于1999年制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07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又明确要求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下一步,是如何保证这些规定的执行和落实。黄藤代表说,国家应当加大投入,大量建立博物馆、专题公园,体育运动场所,并且提供优惠、免费使用。同时,对营利的文化场所也要给予法律上的规定,把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文化设施的建设,要向基层推广。”郗杰英委员认为,从国外的成熟经验看,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更多在社区,就近就便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能发挥出更大作用。

    郗杰英委员说,在文化产品的创造上,要鼓励、倡导更多的适合青少年需求、受到青少年喜爱的文化产品,倡导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我们的法律有规定,国家要对这些内容鼓励、倡导和奖励。”

    另外,还要考虑文化管理的区分问题。第一是要区分公益和市场,要加强公益方面为青少年服务的设施和产品,同时要丰富市场,提供更多的选择性。第二是要区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有所保护,不能接触的内容就不能接触,不能进入的场所就不能进入,这要全面落实到我们的设施文化场所,文化出版物,以及网络的管理中。

    事实证明,有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青少年成长环境会有较大的改善。郝向宏以青少年网瘾率为例:前不久的一次调查显示,全国网瘾青少年的比例已从2005年的13.2%,下降到了2007年的9.72%。

    对于众多网友关心的网络分级问题,郗杰英表示:此次两会上,有多位委员提出了相关提案。本报北京3月14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