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5日
星期

[两会新视野] 建设生态文明 青年责无旁贷

本报记者 魏和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15    [打印] [关闭]
    

    3月12日是全国植树节。正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生态文明”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这引起了很多代表委员的共鸣。

    “面对祖先留下来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我们必须加倍呵护,不要等失去后才想到保护,因为,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峨眉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马元祝代表说。

    辽宁省辽阳市市长唐志国代表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地方政府责任密切相关,“一个城市不能只考虑GDP增长,怎么把生态环境搞好,更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建设生态文明,青年责无旁贷。团河北省委书记王晓栋委员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的一项大政方针,是创新的理念,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踏踏实实的行动,“青年人应该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

    生态文明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注环保和生态,在近几年的两会上,呼声越来越高。

    但让人们感到遗憾的是,至今,每年依然会有一些影响很坏的环保事件尴尬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去年,太湖至少有200平方公里的水域爆发了蓝藻,使湖水、河水发臭,而受太湖水污染影响,无锡自来水水质出现问题,市民开始抢购纯净水。根据当时的统计,至少有150多万无锡人正常饮水受到影响。这次污染事件,还对太湖流域的景观、渔业、航运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损失巨大。

    环保事件之所以频繁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地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日渐严重。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表明,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中国1/3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患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

    唐志国代表认为,对一个城市来说,GDP确实很重要,但如果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选择,他宁可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慢下来,也要把生态环境搞好。

    “表面上看,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国家行为,或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的行为,实际上,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生态被破坏了,谁也得不到好处,就是个别得利者也不会长久,我呼吁更多的人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马元祝代表说。

    环境正义离不开生态补偿机制

    一方面是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一方面是需要长期投入的生态保护,对一个城市或一个企业来说,到底怎么选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刘晓峰委员提出,要想扭转我国生态恶化、资源浪费的趋势,应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表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区内不同的资源、人口、经济、环境总量来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与考核标准,让生态脆弱的地区更多地承担保护生态而非经济发展的责任。建立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平衡各方利益。

    刘晓峰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进展与需求尚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一些严重的生态破坏现象因补偿机制滞后还未得到有效遏制,例如草原退化、河流污染、水源缩减等,客观上提出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程的要求。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作出了生态贡献,要求合理补偿的呼声和预期日益增强,但有效的评价和激励办法一直没有出台。

    目前,推行生态补偿的方式依然是“三为主”状态,即项目补偿为主、行政化补偿为主、纵向补偿为主。一个原本系统性的问题被分解成部门主导、目标割裂、资金分散、效果打折的零散、短期行为,一个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蜕化为主要由中央独自负责,中央独力支撑的畸形局面。

    刘晓峰认为,这种状况,既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改变相关责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刘晓峰建议说,各地已经开展了各种生态补偿实践和试验,但这些实践缺乏统一规范的法律基础,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制度和谈判机制,亟须在加大试点力度的基础上,尽快总结各地、各部门实践经验,在国家层面制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性原则,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创建国家生态补偿的政策平台。

    青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

    “我们还是缺乏一种环保的意识,光靠行政去强制执行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普及生态文明的理念。比如多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让每个人都知道,环保是件好事,是件很重要的事,这才能从思想上打好基础,最终落实到行动上。”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谢秋说,尽管有很多人一直在说水资源缺乏,可真正能做到自己节约用水的人却不多,而且工厂的废水排放问题处理办法也没落到实处。

    3月9日,是第七个全国保护母亲河日,在两会上,一批印有“请您爱水节水护水,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宣传语的手帕已经送到很多代表委员的手中。

    根据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资料,保护母亲河行动实施9年来,吸引了5亿多人次青少年参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进行了友好交流。

    该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包括设立纪念日,就是为了引导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更加普遍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环保是关乎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事情,关系到子孙后代切身利益,我除了经常参与学校环保社团的活动外,还组织同学开展植树、生态摄影比赛等活动。”吉林大学学生张玉鹏说,我们在环保活动中感受“生态文明”理念,并向社会宣传这一理念。本报北京3月14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