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5日
星期
将多人科研成果堆砌在一人身上

[新观察] 个别拔尖人才如此“包装”

本报记者 李斌 原春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15    [打印] [关闭]
    

    许多旨在激励人才创新的人才“工程”、“计划”和“项目”,结果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局长田静建议国家对此进行清理,只保留少数确实能发挥作用并被广泛认可的计划。

    2007年,田静受邀参加某市组织的政府年度奖励评审,他与大约250名评审专家要从近600项申报项目中评选出200项左右的“成果”,共给予高达1300万元的奖励。他保守地估计,完成整个评审过程,需要花费1.5万个中高级人才工作日和不少于1500万元的经费。“从评审出来的所谓成果来看,绝大部分应该是需要市场评价的应用性成果,但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反而要以奖励来促进市场。”田静说,“申报评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市场认可它有用,这是本末倒置。”

    “推及全国,每年约有一两千名中高级科技人员每人每天花费1000元,只干了评奖这一件事!”田静委员感慨地说。

    他认为,现在的科技界,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本末倒置的现象,比如争取研究经费和项目、发表文章、申请专利、得奖、评职称乃至当院士,都成了目的,“解决科学问题、满足国家需求、创新关键技术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和能省则省的过程”。

    去年,田静参加了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走访考察了江苏、江西、甘肃、青海、北京等多个省市,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完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

    调研报告指出,在科技人才管理上,计划经济管理办法仍占主导地位,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不仅造成政府资源的低效和浪费,也造成科技人才的浮躁心理和用人单位的攀比。”调研组的专家们发现,有的单位为了自身荣誉,在资源争夺中占据优势,甚至将多人取得的科技成果堆砌在一人身上,“包装”和“制造”拔尖人才。

    国家每年不惜花费大量财力、人力和宝贵的时间,评审出谁也不知道有多少用途的所谓“成果”。田静委员说,这种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他建议清理各种人才工程、计划和项目,坚决制止造成国内人才恶性竞争和有名无实的各类“人才”名目。

    他建议,取消除国家奖励以外的各种政府奖励,鼓励学会、协会设立社会性的冠名奖,逐步走向学术成就由同行认可,应用成果由市场认可。国家奖应由分级评审与部门推荐改为同行专家推荐为主;人才评价应以在促进科技进步和为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作出扎扎实实的贡献为主,减少文章、奖励数量的权重。本报北京3月14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