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评中评] 民主政治应是社会生活的“常态”
今年两会“场”上,意见交锋激烈、辩论增多是一大特点。“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投资300亿元建‘中华文化标志城’”、“钉子户对房价上涨有责任”、“我国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手机通话费不是高收费”等提案、议案或发言,都在会场内外引起争议和辩论。
媒体评论不无欣喜地说:“从历史的角度看,两会的会风一度曾给人以不够活泼的印象,但随着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只说好话、少说或不说坏话’的情形已大有改观,近年来的两会上,追问民生问题、批评政府部门失责的‘直言代表’、‘放炮委员’越来越多”,“从诤言到辩论见证两会进步”。
“吵架的大会也是团结的大会”——这个俏皮的评论标题,表达了舆论对“争议”的赞赏。争议一方面是意见的表达和利益的博弈,另一方面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问责。“两会上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是必须的,但为民请命、激辩国是也是民意所托”。
在舆论支持代表委员们“吵架”的同时,各级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也表现出积极接受批评和“炮轰”的姿态。一些舆论“久攻”不下的事件,迅速有了明确肯定的说法;一些负面新闻发生地的政府官员或相关事件的责任部门,积极回应质询,诚恳接受监督。两会在中国政治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让会上的“是非功过”变得尤其显眼、重要甚至敏感。
基于这样的背景,评论者指出:官员在参加两会接受采访时纷纷对舆论监督伸出橄榄枝,这种开放的姿态值得欢迎。但更希望这种姿态不是为了“做给两会看”,而是发自内心、源于制度层面对舆论监督的尊重。
两会见证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民主政治,应是社会生活的“常态”。
一是代表委员履职尽责,不应只在两会。会上的议案提案、辩论发言,是参政议政的重要手段,但参政议政不只在庙堂之高。这是这些年来,媒体反复强调的观点。“对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来说,代表、委员平时深入社会与人民沟通交流,既是在行使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同时还有在社会倡导和培养民主意识的积极作用”;同时,好的提案议案,来自平时深入百姓的调查研究,惟有如此,才能代表民意,真正替选民发言。
此外,履职尽责,需要足够的政治能力。每年两会上,都有一些视野狭窄、质量不高、缺少操作性的提案议案。“症结似乎在于,这些代表委员们没有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参政者、立法者,没有把自己当成公共事务的决策者,当成中国式民主政治场域中的政治家”,他们只是借开会之机向领导、上级提意见、提建议。
媒体社论由此指出,“大胆地放炮发言,对于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来说,只是参政议政的第一步。身为这个国家的政治家,身为参政机构成员、身为立法机构成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除了发言,除了提出提案、议案,还需要具备政治技艺,把自己的意志变成法律、预算或政策。当然,这种意志必须体现选民的意愿,并经过深思熟虑。”
从沉默不语、举手赞成,到辩论炮轰、针锋相对,再到利益博弈、讲究策略,民众对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代表委员们将民意上升为法律和国家意志的过程,正是民主政治的实践。
二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问责,应成为“平常事件”。两会是民主政治中的“常态”会议,而会上的问责政府,应是“非常态”。不可能所有问题都拿到两会上解决,会下问责要比会上“炮轰”重要。尽管当前的制度设计,还有不利于日常问责的方面,但必须清楚,问责、决策的主体,是代表委员,而不是行政部门。时时刻刻监督政府工作,是民意代言人的权力和职责。只有当监督问责成为“常态”,权力才能始终为民谋利。
跟评
杨振威:
今年两会“炮轰”之声隆隆,让国人普遍感受到强烈的民主之“场”,也让大家见识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质性进步。
但别忘了,这一切有一个前提,“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言论不受法律追究”。如果没有这类规定,我想,代表委员们讲真话肯定有顾虑,我们要听到来自两会的这么多让人振奋的声音,恐怕会更困难。
正基于此,国人如果期冀把这种“问责”、这种政治民主的气氛“常态化”,引入日常生活,则需要在两会之外,用法律的形式给代表委员以授权。否则,从人民大会堂走出的代表委员,易受到因“言论不当”便遭受法律惩处的“威胁”,恐怕又会回归于平淡,让政治、民主和质询之声再次哑火,让选民徒然地期待下一个轮回。因此说,为民请命的言语权,需要法律“埋单”,这才是决定政治民主能否常态化的最关键之点。
白峰:
何谓炮手,就是点炮的人。那么两会“炮手”,就是在两会上提出能让大家争议话题的代表和委员。两会上“一炮未停一炮又起”。可我觉得,真正的炮手实际上是会场外的网民。全国两会已成为每年网民参政议政的“磁场”。网民尽管是“隔壁喊话”,但也是一种积极的参政议政态度,用于邀战代表和委员,也具备了麻辣的“炮手”资格。“场外”选手有序地参赛,会形成场内场外的互动。网民参与两会,那么全国两会这个“场子”,就会多些“磁”力,“话语场”就会越精彩。
小题大做:
很遗憾,我身边的同学关心政治关注民主的不多,他们把大量精力大把时间用在记英语单词、复习专业知识上,很少关心国家大事。事实上,要在这个社会中好好生存,就没有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你可以不关心政治,政治却关心你。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让人不安。所以,要想让政治民主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就必须培养广大学子的政治热情,让更多人不再对政治民主感到生涩和遥远,而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最欠缺的一环,也是教书育人者必须重视的一点。
李万友:
政治与民主一直是我们国家追求的执政理念,但目前离理想的政治与民主还有一定的差距,正因如此,我们国家更加重视政治与民主建设。目前,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环境尚需大力培养。只有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宽广、畅通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才能向良性方向发展,以至于形成良好的官民互动平台,离政治与民主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态”也就不远了。
徐冰:
两会出现的新风尚,给了我们更大的希望,然而两会一年只有一次,解决的问题也是有限的。现在政府应该蹲下来,问老百姓要什么,把钱用好,让老百姓受益。公平正义也才有了博弈的基础,我们才能期待民主与政治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
宝钢:
近现代民主制度昌盛,公民政治意识日渐强烈,不参与则无所谓民主,参与则意味着议政。但是我个人认为,从“莫谈国事”到人人议政,是两个极端。政治需要人人关心,但如果政治成了公民的生活常态,可能意味着社会政治生活出现了非常态的问题。所以,我还是希望拥有公民“民主”的权利,而无须时刻维护民主权利的环境。民主,应该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而政治,不应当成为生活的常态。“政治与民主”只应是政治家“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