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有三条社团街
三条街是南通大学的“学生社团魅力街”、“学生社团荟萃街”、“学生社团风采街”,每年开学,各社团都要在这里搭台唱戏,招兵买马。
没有一个搞民乐的社团,对其他社团,个性鲜明的周海东不肯屈尊,他有点失望,但也有点庆幸。
“我要自己成立一个民乐社团。”机械专业的周海东说。
2004年秋天,周海东从这三条街上空手而归。两年后,他的民乐传习所正式开张,现在拥有80多名成员。
民乐传习所的诞生
周海东四岁开始学二胡,进入大学前,他的二胡水平已经很不错了。
在一次演出中,周海东演奏的优美旋律吸引了许多同学找他学习二胡,没有社团招牌,只能偷偷招收弟子,每小时18元,刚开始在宿舍教学,后来发展到十多人,他们便在校园内找了个地方偷偷练习。
周海东的小动作没有逃过学校的法眼,2006年10月,南通大学团委找到了他,建议他成立一个民乐社团,并且专门给他的社团起了个名字——民乐传习所,但学校与其约法三章,不能再收学费,把其他民乐爱好者也吸收进来,遵守学校的社团管理制度并接受考核。
作为重点扶持的社团,学校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练习乐器的场所,提供了部分经费,还专门配备了指导老师,指导他们学习民族乐器。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民乐传习所已经成了全校有名的社团,拥有二胡、竹笛、古筝、扬琴、埙、琵琶等多种民族乐器,80多名成员。
今年元旦,民乐传习所举办了迎新年民乐专场演出,800多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
民乐传习所现在是南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的一支队伍,大学生艺术团现下设舞蹈、声乐、民乐、曲艺、电声乐、话剧、铜管乐、礼仪、舞美九个专业团队。
公益助教拉动校园新时尚
除了鼓励学生自办社团,南通大学校团委还为高校社团寻找、推荐各种时尚的公益项目,“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就是一个专门承办各类支教、助教项目的新型学生社团。
喻康原是雏凤文学社的负责人,他同时又是“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的铁杆会员。
2006年10月的一天,刚入校的喻康原得到一个消息,“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要到陆洪闸小学去支教。“感到好奇,觉得蛮好玩”,于是他和其他11名师兄师姐一起去支教。
陆洪闸小学只有一名大专学历的老师,其他都是老教师。喻康原做六年级的助理班主任,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名老师,喻康原很兴奋、很激动,他主持班会课、体育活动课,给同学们评讲试卷。他专门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周去两次,半年后,他带的班比师姐带的班平均分高两分,让他很有成就感。
后来,喻康原成了雏凤文学社的负责人,尽管很忙,但他一直没有忘了去支教。
今年寒假,他招募了12名同学去南通市中修街道城北社区支教,那里是外来工子弟聚集区。上午辅导孩子们的寒假作业,下午介绍南通的民俗,组织孩子们开展“我爱读书活动”,推荐他们看名著和电影。
“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成立于2000年,连续多年开展支教服务,主要面向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小学支教,目前有100多名志愿者。去年10月,他们的事迹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据悉,南通大学现有107家学生社团,包括理论研究、体育健身、学术科技、文学艺术、舞蹈、志愿服务等多个类型,全校3万余名学生中,有近两万多名学生都参加社团。最早的社团风云棋社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南通大学团委书记杨建新说:“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它作为活跃在校园里的一种组织形式,已越来越被广大同学认可,为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平台。”
学生骨干是怎样炼成的
“大学再大,它的面积是有限的,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辟第二课堂,一所好的大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南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说。
学生社团的活跃,为社团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骨干由此诞生。
商学院06级学生王王景从教室回来的路上碰到了几个高年级校友,他们在为“名师面对面”活动发入场券。这是一个邀请本校名师开展的大型访谈活动。当天的名师是吴兴东教授,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
王王景对吴兴东教授的大名早有耳闻,她有点动心了,“吴教授挺有成就的,去听听吧。”
时隔两年,王王景随口道来。那是她进校第一次听讲座,此后每场必去,哪怕是坐半小时公交车到其他学院去听,现在的她是“名师面对面”项目策划人。
“名师面对面”刚开始时采用讲座的形式,王王景他们发现师生的互动不够,随后他们模仿了艺术人生的模式,采取了访谈活动的方式,嘉宾都是学校知名教授、博导,他们中有的是学科带头人,有的是国家863计划的主持人,有的是省“333工程”重点培养对象,有的是国内知名画家,有的是国内知名作家……活动中师生交流融洽,较好地解决了讲座形式相对单调的问题,使活动氛围更加轻松。
每期节目他们都要做精心的策划,了解同学们对哪位老师感兴趣,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了解老师的想法。
目前,“名师面对面”已经连续举办了10期,受到学生的热捧,每次开讲,提前半小时入场,800多人的大礼堂挤得满满的。
说到璞石工作室,南通大学的同学都知道,那里是出传媒人才的地方。
南通大学璞石工作室成立于1995年,是南通大学校团委领导下的重要宣传部门。
“璞石最难能可贵在于它的精神,自由、平等、团结、快乐的氛围让我无所顾虑的拥抱热爱的文字,做个有思想的新闻人。”曾在璞石工作室担任主编、现供职于南通日报社的卢兆欣说。
社团活跃、人才辈出的背后
当下南通大学校园内社团活跃、人才辈出的背后是一套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的项目招标模式和社团管理体系。
每年学校确定活动项目主题,提出期望目标,公开向各社团招标。学生社团、学生策划小组通过申报项目竞标的方式承办活动。这种做法一方面提高了活动质量,另一方面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活动的主体。
2006年3月,南通大学出台了《南通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化运作实施办法(暂行)》,面向全校试行了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申报制度,通过确定主题、经费申报、项目审批、活动总结等流程,推动各家学生社团结合专业特色承办校园文化活动。
此外,南通大学校团委还制定了诸如《南通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确立了社团联合会的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管理学生社团,首先管好社团联合会。
社团联合会每年对所有学生社团进行考评,对活动不积极、活动能力有限的社团限期整改,并采取末位淘汰制度。为体现公平,社团联合会负责人不得参与任何一个社团。
学校在三个校区分别命名了“学生社团魅力街”、“学生社团荟萃街”、“学生社团风采街”,形成了以社团巡礼、学生社团建设成果展、周末文化超市等为主体的社团活动精品。3年来,学校先后共举办大型校级文化活动近百场,吸引10万余人次参与。
南通大学校长顾晓松说:“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最佳平台,也是大学生拓展素质、增长才干、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