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4日
星期
专访

让友好的种子在两国青少年中生根发芽

——访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先生
本报记者 鞠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24    [打印] [关闭]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第四次中日高中生交流会上,一位面容慈祥、精神矍铄的长者看着中日高中生代表热烈而友好地讨论,脸上不时露出赞许的笑容。他就是长期致力于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被誉为日本青少年研究“第一人”的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先生。

    千石保先生早年毕业于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法学部,先后担任神户、东京地方检察院检察官、日本法务省综合研究所教官和总理府青少年对策本部参事官。多年从事日本青少年犯罪研究及法务工作的经历,使千石保先生深感日本青少年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1975年,他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退休金,成立了财团法人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长期开展青少年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他不仅被誉为日本青少年研究领域“第一人”,在世界青年社会学研究领域也享有很高威望。

    千石先生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诗词颇有研究。他说,他家中收藏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外出时总会随身携带唐诗宋词。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日两国实际交往活动日益增加,千石先生开始积极与中国青少年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当他得知中国青年强烈渴望求知但条件受限时,便决定尽力帮助中国青年。从1986年开始,千石先生的研究所每年接收两名中国留学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日本青少年研究所的经费主要来自民间,为了得到更多资助,千石先生每年都得四处游说。为了节省开支,整个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仅有3名,增加资助两名中国留学生的费用,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但千石先生一直坚持了下来。20多年来,他的研究所资助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留学生。这些留学生现已遍布中国和日本各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活动的骨干。

    千石先生经常到中国访问,他在感叹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和壮美山河的同时,也常常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中国内地的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1996年,千石先生自筹资金,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内地高中生日语作文竞赛,作文竞赛的优胜者被邀请到北京参加颁奖会,之后又选出数名学生到日本访问交流。作文竞赛的参与者主要是中国东北、华中、西部等中国内地学习日语的高中生。千石先生解释说,这是因为,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内地的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要少得多。他说,他要把有限的资源提供给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千石先生的创举,得到了他的挚友、日本加除出版株式会社尾中哲夫社长的大力支持。这项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行了12届。12年来,千石先生每年都亲赴中国参加优秀作文颁奖会,并与孩子们亲切交流。在他和尾中社长的资助下,每年都有30名至50名中国内陆地区的高中生相聚在北京,先后有近百名中国学生赴日交流。从2005年开始,千石先生决定赋予活动新的内容:让日本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课外小组活动和社会活动征文比赛的优胜者到中国,与中国内陆地区高中生日语作文竞赛优胜者相聚,面对面地交流。千石先生自豪地说,到中国访问的日本高中生,都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喜欢上了中国。回国后,这些学生会主动向身边的同学、老师和家长介绍中国的情况。不少学生升入大学后选择了中文专业或选修了中文课程。这些学生长大后都是中日友好的使者。

    身为著名学者,千石先生为人非常谦恭。他说,作为经历过那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战争的老人,他是怀着一种谢罪的心情,希望为中日两国青少年的友好交流做一点事情。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是中日两国关系的未来。他很高兴地看到,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对今年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两国青年之间的交流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潮。千石先生表示,尽管他所做的这点儿事无法和两国政府间大规模的交流活动相比,但他还是想尽自己所能,为中日两国青少年的相互了解、友好作一点贡献,希望“集腋成裘”。

    在谈到中日两国学生的差别时,千石先生说,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与中、美、韩合作研究机构针对“四国高中生意欲(愿望)”所作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日本青少年更加关注自我,学习和升职的欲望在四国学生中排名最低;而中国学生的进取欲望最为强烈。千石先生解释说:“客观上,这与中日两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关;但从主观上看,日本年轻一代已经慢慢抛弃了他们父辈曾经引以为豪的奋斗精神,这令人忧虑。在进取心方面,日本青少年应该向中国学生学习,而中国学生则可以学习借鉴日本学生认真、执著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中日两国青少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千石先生今年已八十高龄。当被问及是否还将继续从事中日青年交流活动时,他握紧拳头,态度坚定地回答:“只要身体允许,将一直努力坚持下去。”他饱含深情地说,中日友好交流要从孩子抓起,中日民间青少年交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衷心希望中日两国有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和投入这项事业,让世代友好的种子在中日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本报北京3月23日电

    照片: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千石保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