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创新切忌搞“政治秀”
当前的政府改革和创新面临着诸多障碍,主持“政府创新研究”项目8年之久的俞可平总结认为,这些障碍主要有改革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激励和压力机制,部门利益和既得利益者的阻力,现有制度本身的惯性以及社会对于改革的宽容度不够等。“现在地方官员一提到政治就很敏感,认为改革是中央的事,加上害怕失败,很多人对于改革都不敢去尝试或者只说不做。”
蓝皮书的另一个著者、中央编译局副研究员杨雪东则把问题讲得更加细致。他提到,尽管各级政府都认识到和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却没有清晰的思路。“有的把和谐简单地等同于稳定,采用传统的手段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有的把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简单地理解为扩大政府的权力,加强社会管制,因此采取各种措施来排挤市场和公民社会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中的作用等等。”
同俞可平一样,杨雪东也认为,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形成和巩固正在遏制公共利益的实现。根据国务院法制办的网上问卷调查,对“所在地区依法行政现状总体评价”一题中,选择“一般“的占了51.3%;对“本地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题,位居前列的回答是“执法不公”和“执法创收”,分别占到69.4%和63.4%。
他认为,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干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政策的目标指向和资源的分配对象,同时还限制了公共政策的执行,以自己利益的得失作为执行政策的标准,造成政策无法落实或者某些有利于它们的效果被放大。另外,部门和个人利益还破坏了政府作为公共利益总代表的形象,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特别要注意的是,部门和个人利益的蔓延激化了社会不公平感和阶层之间的对立情绪。
俞可平认为,各级党政领导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政府创新既不是被动地、按图索冀地按照上级政府的要求去做,也不是刻意地、简单地模仿其他地方的做法。
俞可平在发言中还特别强调,喜欢做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喜欢“作秀”,几乎成了一些地方党政干部的顽疾。政府创新如果也搞成形象工程,那就不是简单地劳民伤财,而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