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
星期
学生千人一面

IT界真的缺人吗

实习生 杜晋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31    [打印] [关闭]
    “计算机人才的缺失直接影响我国从信息大国迈向信息强国”,这个IT业界已经呼吁多年的问题似乎仍然没得到有效解决。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举行的研讨会上,一些IT企业的负责人再次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话题,相当一部分与会者都认为,目前我国IT领域人才市场依然没有走出供需失衡的怪圈。

    据统计,“十五”期间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而另一方面却是大批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教育部的数据表明,从2003年开始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增加,而招生量却明显减少,从2002年的10.85万人减至2003年的7.17万人,各校都在根据就业情况调整招生。

    联想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侯紫峰指出,基础应用人才是国内大部分企业需要的。

    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一名毕业生说“我们的教育导向似乎是科研科研再科研,优秀的学生往往只是去往高校和研究院。”

    高端、低端人才短缺,中端人才过剩。这种“橄榄型”的人才结构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用人。由此,小企业找不到技术工人,高层次企业找不到技术人才,给了社会一种IT人才荒的假象。

    “培养层次不清是很大的问题。”上海交大软件学院院长傅育熙说,从名牌到普通高校,大家的教材,教学大纲基本一致。培养出来的都是一样的不能入岗就上手的毕业生。

    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试行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也试图解决教育和企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在计算机专业认证标准里,对于工程型的师资要求有这样的标准“具有工程化工业化背景或出身于工业界的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希望老师跟业界有一定的联系。

    据了解,计算机专业可以选择按照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或若干个申请认证。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学历背景、教学介入程度、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的要求是有差异的。

    流动性是另外一个问题。傅育熙提到一个数据,2007年上海市IT业的年人员更新率是25%。而美国这个流动性很强的市场,这一数据是14%。

    国内公司不注重帮助员工成长,很少懂得讲股权、实施培训或采用其他激励机制引入人才管理,员工有机会就跳槽。频繁的人员流动也加大了企业成本。

    对于IBM这样的国际一流企业对新进大学生一年每人5000-6000美元的培养费,让我们国内的很多IT企业望洋兴叹。据微软研究院高校关系中国区经理张高博士介绍,在微软公司,人员入职后有大约十几级的明确指标,一般每一到两年的时间都会升一级。无论是继续科研还是做管理,都会有一直向上的级别空间。

    毕业生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是不是“大公司学做人、小公司学做事”?中兴通集团总裁朱元涛说,尽管在大公司由于规范、流程、分工已经相当细致,让人有自己只是一颗螺丝钉的感觉,但是这并不是坏事,能真正做到精专也是很难得的。而小公司的任务的庞杂确实可以全面地锻炼人。

    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刘保平也建议学生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基本上没有哪个单位会让你一来就做项目经理,绝不要拒绝做小事情。”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