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有性格软弱的一面
在中国现代文化人当中,以地位之重要,同时日记之宏富者,少有人能与胡适相比。地位重要者众,而数十年坚持写日记又不把日记当做流水账来写者少。而在这少数人中,又有人参与国家大事少,与叱咤时代风云者交往少,尽管日记写得较为详细,其意思也多是个人的,而社会意义则略显苍白。
胡适日记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可惜一直不得窥其全貌,为胡适研究者引以为憾。进入本世纪后,海峡两岸先后出版了胡适日记迄今最齐全的版本。《日记的胡适》正是在此文献根基上,抽出的一节新枝。
胡适16岁开始写日记,弃笔于逝世前3天,时间长逾半个世纪,涵盖了其成年的一生。其一生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其人生中的重要事情,日记中大多有所涉及。值得一提的,倒是胡适人生中的那些“小处”。胡适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巨擘,他的那些大节、异禀,那些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著名的“段子”,读者即便不如雷贯耳,大多也略知一二。而胡适心底的隐秘处,生活中的琐屑,是常易被胡适研究者忽略而笔触不及的,却也是构成真实的胡适所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胡适日记研究中最应体现出的特色。《日记的胡适》的作者对此显然是心里清楚而有眼光的。这也是《日记的胡适》里,最有趣味而引人入胜的段落。比如胡适研究专家余英时先生年少时,他的父亲向胡适喜夸儿子的聪明,这原是为人父的人之常情,善解人意又非不谙世故的胡适却表现出大不以为然。
日记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写来较为随便,往往既有字面上大段的内心独白,又有字里行间隐约的意思。前者不必说了,对于后者,如何通过只言片语,透过日记主人的情绪,抓住他的思想,并且证明其思想的对错,这对研究者考验的,不只是敏感度与感受力。南京中山陵自建陵以来,人们多赞美它的巍峨壮观,而少人见到浩大工程下的劳民伤财,胡适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在日记里对此有所表示。《日记的胡适》的作者在引证了紫金山麓村民曾激烈反对造陵的事实后,这样评道:“从陵墓选址到建成,共花了4年时间。历时之久,靡费之巨,规模之大,在20世纪的世界现代造陵史上实属罕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穷国,一帮宣称继承孙中山遗志的人,却为这样一个亲手推翻了封建王朝的人建一座封建帝陵般豪华的坟墓,实在是深有意味。新派人物的胡适对此表示不以为然”是理所当然的。
《日记的胡适》中还有一些观点,以日记为证,颠覆了以往论者惯常的对胡适的评断以及人们对胡适的印象。比如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许多人都以为两人文化程度相差过大,一定是不幸福的,胡适没有像他同时代的许多文化人那样喜新厌旧,是源于封建教育的中毒,是出于性格上的软弱,是做了封建婚姻的牺牲品。《日记的胡适》却从胡适的日记中,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饶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