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日
星期
北京33家市属博物馆免费开放

博物馆免费大餐,你会吃吗

本报记者 文静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01    [打印] [关闭]
    3月28日上午9时,家住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的王秀丽成为首都博物馆免票后迎接的首位观众。从这天起,首都博物馆等33家北京市属博物馆开始实行免费参观。

    据了解,免费首日,共有近1万名观众走进29家博物馆,其中,首都博物馆迎客达到1300余人。另有四家同样列入免费开放名单的博物馆,眼下正在修缮,不日也将正式免费开放。

    北京市属博物馆免费开放前,一些省市的部分博物馆由于事先对免费开放情况预计不足,免费开放后,观众数量猛增,一些不文明现象和安全问题随之而来,如个别观众不顾博物馆规定,擅自触摸、攀爬展品,由拥挤带来的博物馆硬件设施损坏、展品损坏,甚至有个别观众被挤伤。

    针对前车之鉴,北京市属博物馆此番“有备而开”。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说,此次列入免费名单的北京市各博物馆,此前对接待服务人员进行了针对性培训,对馆内设备进行了改造,编制了应急预案,许多博物馆还特意从二线部门抽调人员,在开放区域协助开展观众服务、人流疏导等工作。同时,为保证博物馆开放区域、馆藏文物及入馆观众的安全,各馆普遍添置安全检查系统、监控探头等安全防范设施,观众入馆时均需接受安检并存包。首都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韩永还透露,首博对前来参观的观众实行分流,有预约的观众,直接领票入馆;没有预约的观众,可现场排队办理预约。

    免费开放,大部分博物馆正在加紧方方面面的准备。而新的问题是,每一个要吃免费餐的“你”,做好准备了吗?

    眼下,随便走进哪家博物馆,个别观众边参观边大声交谈、追跑打闹的现象,依旧随处可见。

    在首都博物馆,花上百万元制作的公共标识使用率不足30%,不少观众依旧习惯经常向服务员问路,“姑娘,厕所在哪儿?”

    此前,中国军事博物馆成为北京地区第一家向观众敞开大门的国家级博物馆,3月2日免费开放当天,参观军博的人数突破1万人。一些外地观众,从火车站刚下火车,就大包小包地赶赴军博,造成参观质量大打折扣。

    这些现象经媒体报道后,正在出席全国两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等一些有识之士甚至担忧,免票政策可能会让博物馆成为一些人“冬天去取暖夏天去乘凉的地方”。

    “西方人参观博物馆前会上网查询信息做足‘功课’,入馆后,会在咨询台前驻足几分钟,了解博物馆的设备设施。而我们这儿,很多观众把博物馆当成‘城门楼子’,把参观博物馆当成‘逛庙会’。”韩永说。

    韩永甚至设想了一个非常极端但也可能发生的例子,“实行免费后,我们不能拒绝任何一名已经预约的观众前来参观。因此,即便观众带着蔬菜来洗,服务人员也会帮助把垃圾收拾干净。”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王红星认为,博物馆观众由许许多多活动着的、独立的、具体的人构成,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状况、社会地位、文化传统、个人经历及学习方式等条件都不同,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博物馆的认识,决定他们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及期望,影响他们在博物馆中的活动。

    “内地的博物馆文化尚在起步阶段,‘参观意识’也在起步阶段。因此,当下之急,还需博物馆先提供优质服务。”孔繁峙说。

    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应该提前做哪些准备?北京市文物局梳理出一份参观博物馆的“小帖士”。首先,应确定具体参观哪座博物馆。免费信息可以通过浏览当地文物局网站了解各馆的基本情况及联系方式,确定目标博物馆。确定后,可直接上网浏览该博物馆网站,了解目标博物馆的具体情况。由于很多免费博物馆参观前需要预约,因此,观众应提前了解情况,做好相应准备。

    其次,观众应做好“预习”,明确为什么要参观博物馆,通过参观要学习哪些知识,获得哪些体验,重点参观哪件文物等等。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仅靠自己一个或是几个小时的参观,无法全面、详细地了解。观众可以选择倾听讲解员讲解,边听边看,这样将会掌握到更多从展品说明了解不到的知识;如果喜欢自己一个人安静地浏览,许多博物馆还为观众提供了语音导览机的服务。

    最后,观众应携带一些参观必备用品,如记事用的纸笔。许多大型博物馆因展览面积大,展线长,需要很长的参观时间。因此,可携带一些必备的食物。应该提醒的是,为保持环境卫生,不要在展览场地内吃东西,而应该在博物馆指定的位置用餐。

    “免费,只是博物馆走进人们生活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形成我们自己的博物馆文化,将是一个更重要的课题。”韩永说,博物馆通过优质服务,加强观众的自律,提升观众的自尊,让观众慢慢懂得,博物馆与观众彼此间,永远需要一份互相的尊重。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