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与繁 相“争”何太急
3月2日,王干的一篇博客《五十年内,废除简化字如何》,从简化字存在的理论基础、优势、任务以及废除简化字对振兴中华民族文化和海峡两岸统一的促进作用等五个方面,提出:应在50年内废除简化字。这篇博客旋即引发各界热议,嘘声掌声纷纷响起。
不独王干。两会期间,21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该提案同样引来褒贬不一的声音。
一时间,王干的一“博”再“博”、政协委员的提案、网友的热烈讨论……将一直不断的“简繁之争”再次推到风口浪尖。
那么在进入简化字时代50多年以后,繁体字正以怎样的状态存在于我们身边?
在百度上搜索“繁体字”,得到的结果中有很多是关于“繁体字转换工具”、“繁体字网名”、“繁体字个性签名”的网页。打开这些网页,只要输入简化字的内容,轻点鼠标,就会显示出相对应的繁体字,还有些网页提供现成的繁体字个性签名,供网友复制。在网络世界,常常能看到有人用繁体字做自己的QQ个性签名、博客签名,写博客日志。
“觉得用繁体字比较与众不同。”在北京某中学读初二的小贾同学有时会把繁体字加入自己的QQ签名中,“而且觉得加上繁体字能表达更丰富的意义。”同时,也有人表示对此比较反感。兰州大学的冯雪同学可以说是一位网龄很长的资深网民了,她觉得那样看上去有些“显摆”。“有点‘假装个性’的感觉,而且用繁体字写博客,别人看的时候麻烦,有点浪费时间。”她又补充说,“这样做的好像大多是‘80尾巴90后’的‘小孩儿’,这可能是代沟吧,所以也可以理解。”
不只是在网络空间,在现实当中,繁体字也依然存在于我们周围。中国参与并主导的中日韩汉字统一编码就是简繁异体字并存的;出版的古籍也都是用繁体字;人们写字的时候偶尔顺手写个繁体字;商标、招牌、名片上繁体字被经常使用……繁体字并没有因为简化字的推行,而在中国内地消失。
“据我了解,内地的年轻人看懂繁体字,没有特别大的问题。没有人以任何理由丢弃繁体字。”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说。
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普认为,对于文字的使用,“写给社会和大众看,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写给自己和小众的朋友看可以‘繁简由己’。”
李宇明告诉记者:“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简化汉字,但是国家并没有杜绝繁体字,我们的政策是每一种字用在它该用的地方。对于繁体字,老百姓手头用,书法家笔头写,悉听尊便。”
事实上,对于简化字的推行和发展,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早在1969年,新加坡就颁行了《简体字表》,并于1974年颁行《简体字总表》,从而进入了使用简体字的时代。马来西亚的汉字简化工作稍晚于新加坡,于1972年成立了“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2月出版了《简化汉字总表》,收简化字2238个,与我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李宇明提出:“汉字历史的发展总体上是由繁到简的。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曾经推行过简化字;60年代,台湾也试图进行汉字简化;今天,台湾也有不少人写简化字,甚至还进行简化字比赛呢。日本的汉字简化也早就开始了,日本现在使用的汉字有很多是简化字,只不过有许多与我国的简化字不一样。”
张普教授也表示:“文字是要发展的,汉字的简化是历史,也符合汉字发展的规律。重要的是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简化,个别不合理的简化字,不排除将来可以依法恢复。文字简化的总趋势,是使传统文化为大众所传承,而不再是少数人的事。当然少数人也永远可以研究少数人感兴趣的东西,研究的成果也会对大众和民族有用。”
据经常赴港台地区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高凌云介绍,就像在内地人们能够看懂繁体字一样,港台地区的大部分人基本能看懂简化字,“其实有很多简化字和繁体字是重合的。”
“简化字和繁体字两者不是对立的,在中华民族文字发展史上,在当今的语文生活中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简化字和繁体字简单对立起来,既不切合现实也不合乎汉字发展规律。两者应各有所用,各得其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简繁汉字如何使用,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要学习法律,尊重法律。”李宇明说。
李宇明一再强调一个概念,“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他认为,尤其不能用写简化字还是繁体字,来评价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我国也需要一批应用、研究繁体字的专才。受简化字教育的人,要有一些繁体字的知识,这样可以纵承历史,横接海外华人社会。海外学繁体字长大的人,希望他们也能够了解一些简化字知识,便于华人社会的相互沟通。简化字和繁体字,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