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日
星期

官员竞选直播现在开始

本报记者 蒋昕捷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02    [打印] [关闭]

    准局长们上电视“PK”

    握着选票的200多名评委坐在台下,超过20万的观众在收看他的演讲,57岁的候选人殷民却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计时器上。

    按照在家操练好的流程,殷民准备脱稿演讲,但他始终不放心那个计时的东西。演讲时间是5分钟,组织者说,到4分30秒,计时器上的颜色会变。殷民总觉得不对,因为“颜色老跳”。讲到2分钟左右,他瞄了一眼,发现有两个颜色。他开始紧张,加快了语速,却没能在5分钟内把稿念完。

    这是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殷民最不愿意遭遇的状况。一小时前,在电梯里,市委组织部的一位处长对他讲:“你们今天注意啊,全球直播。”

    3月27日上午8点45分,南京电视台1500平方米的演播大厅里,直播开始。16名候选人通过演讲答辩,竞逐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等4个局级岗位。

    此次演讲答辩会由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全程直播,仅延时30秒。有评论说,这是中国民主政治中的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据负责网络转播的龙虎网统计,当日通过网络观看视频直播的网民达20余万次,其中多数是对南京市市管干部归属并不关心的外地人。

    很多人好奇,官员在电视上“PK”将是怎样一幅图景?

    根据规则,在这场演讲答辩会中,每位候选人5分钟演讲,5分钟答辩。此后,200多名代表对竞争同一职位的四名候选人进行排序。测评排名前三位的人选,将提交南京市委常委会、全委会分别进行差额票决。

    这意味着,一轮演讲答辩之后,四名候选人中将有一名因为多数人的投票结果出局。

    第一轮,竞争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的候选人均为该局的副局长。一天前抽到一号签的是42岁的刁仁昌。他曾有过多次公推公选的经历,很顺利地完成了5分钟的演讲。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沈健请台下的评委代表提问,现场200余名代表一片静默。沈健只得自己连续提了两个问题,才化解了台上的尴尬。备受关注的“中国式官员PK”,就这样略显青涩地迈出了第一步。

    事后,几位来自民间的代表称,此前并不知道有提问的权利。而一些来自政府的官员代表反映,因为当时南京市的主要领导包括市委书记朱善璐都在座,所以没斟酌好该怎么问。

    刁仁昌之后,殷民走上发言席。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殷民后来用这话来形容自己演讲前的心境。按照通例,以他这个年纪,即使当选局长也干不了几年,如果不是通过公推公选,根本不会被作为候选人纳入组织考察视野。按说他应该是16名候选人中最没包袱的那位,可是,“闪光灯一打,那阵势不可能不紧张”。

    在那篇没能完成的演讲之后,与会的两位代表向殷民提问,一是关于“医疗保险”,二是关于“社会保障”,二者都不属他分管的范畴。结果,殷民在谈到当前个人支付药费比例时,错把25%这个目标数当成了现有的水平。

    此后的候选人在演讲中多少都出现了类似的失误,有的答非所问,有的在主持人提问时,眼望前方。在场的一位官员代表认为,这些候选人大多都有面对成百上千的下属或群众演讲的经历,但此次面对评委和摄像机镜头却有着不同的心理体验——从领导者的强势转向了被询问者的弱势。主持人沈健则认为,在电视上演讲不光是希望影响到台下的人投票,当他面对镜头阐述施政纲领时,也意味着对社会和民众的一种承诺,因此难免紧张。

    直观的权衡

    紧接着殷民演讲的是另一名副局长陈建宁,他在发言中提到了“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这引起了梁立亭的兴趣。

    梁立亭是南京红山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校长。在此前的演讲中,他只听到了关于城镇居民保障的承诺。“请问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情况如何?你当选的话,如何来保障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梁立亭问道,他希望从陈建宁那得到答案。

    没想到,会场由此沉默了一分钟。从电视直播的画面上看,陈建宁听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右手一直在写些什么。事后,陈建宁解释说,他当时在列回答的提纲。最终,他因为超时而没能把这个在纸上筹划好的答案说清楚。

    这个失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陈建宁的测评成绩。但梁立亭并不讳言,他最终在测评投票时仍把陈建宁列在第一位。“他能想到我们这个群体,我觉得很不容易。”

    根据南京市委组织部提供的资料,被邀请参加此次演讲答辩会的人员来源广泛,包括南京市委等四套班子的领导与主要负责人,南京市劳动局等4个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南京市出席全国人大、政协会议的代表和委员,部分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代表和基层群众代表等,共240多人。

    事实上,很多代表都是从自身的角度权衡并依据候选人的现场表现做出自己的判断。

    韩国企业幸星(南京)数码公司管理部部长高光远是为数不多的外商代表之一。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光远用并不流利的中文说:“我投票给有文化的、性格比较温柔的。”一旁的助手纠正道:“是儒雅。”“对,儒雅。”高光远说,“有文化,儒雅,才会对企业好,民众才能接受。”

    来自幕府山庄的沙静芳作为社区代表与会,她同时也是劳动局的协理员。平时她接触的都是街道劳动所或区劳动局的干部,现在市劳动局局长将由她来选。因为此次没有为测评投票设权重,理论上她的票与市委书记的票有同等价值。“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她最终把表态“坚决执行新劳动合同法”的第四名候选人、现任副局长江萍列在第一位,因为社区里有很多人在新劳动合同法生效前被辞退,下岗在家。

    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邢正军在与会代表中比较特殊,作为市全委会委员,他在推荐拟提名人选、答辩现场测评和最后一轮差额选举中都有投票的机会。在最初推荐人选时,邢正军按照常规的做法,要么优先推荐该单位副职,要么找一些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选。

    “如果不是四个人放一起,就不会去考虑谁做更适合。”他说,现场演讲和答辩提供了直观比较的机会。“你会发现,有的候选人从未干过类似工作,但是在答辩中,显示出很好的认识,能看出在用心学习;有的副局长在回答本职问题时,却显得并不熟悉。”邢正军坦言,在后来的测评投票中,他改变了当初推荐人选时的先后次序,这种影响也带到了后来的差额选举中。

    很难想象选出个现场表现一团糟的人

    候选人的演讲答辩,原本只是南京市新一届政府公推公选政府组成人员的一个小环节,却因为要在电视上直播,成了亮点。

    看起来,此次直播是个仓促的决定——几乎每位候选人都是在直播前两天才得知这个消息。在南京市委2月24日发布的相关通告中,也没有关于直播的计划。因此有媒体揣测,这是2月履新的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上任后所烧的“第一把火”。朱善璐到任后曾提出,要想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必须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尽量实现组织认定与群众认可的统一。

    尽管南京市委组织部目前尚未透露更多信息,但通过对公开资料的梳理,这次“略显仓促”却有着扎实的逻辑链条。公开选拔政府组成人员,南京早在1995年就开始试水。特别是十六大之后,公开选拔的职位范围不断拓展,职务层次不断提高。2001年,如今已升任中组部部长的李源潮出任南京市委书记当年,该市首次公开选拔市政府秘书长、市计划发展委员会主任等正局级领导干部。2002年,首次公开招聘14名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管理者。2003年,首次公推公选两区区长,首次进行市区县联动公选。

    不少官员认为,公开选拔和公推公选早已作为干部任用的制度在江苏和南京确立,只是方法上还在不断尝试。

    此次电视直播官员演讲答辩就是具体操作环节的一次试水。有专家把这视为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的大事件。当然,也有人把这看作是一场政治秀。

    网友质疑道:“10分钟能展示个人才能吗?是不是走过场?为什么测评代表大多是领导干部?投票具体结果为什么不对外公布?”

    实际上,在此次直播过程中,民众的关注度高,但参与程度并不高。在有着20多万点击量的龙虎网上,留言只有39条。据该网站的一位编辑解释,部分言论已被屏蔽,否则远不止这么少。

    一些网民表达了想“直接参与”的愿望。在直播过程中,有网友试图问候选人、卫生局副局长胡万进,“作为医生,你有没有收过红包,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但组织者并没有为场外民众提供连线现场的渠道。

    王攀是个细心的观众。他通过收看南京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发现,16名候选人中有10名在阐述自己的“施政纲领”时,特别提到“感谢领导”这句话。王攀由此总结出此次直播的三个特点:一是向领导和组织表示感谢,“这次组织上安排我参加竞选是对我的关心”;二是向领导和组织表决心,“如果我当选,我一定不辜负组织和领导的希望”;三是很少有人直接对群众表示感谢和表决心。

    从此次公推公选的议程来看,候选人最终能否竞选成功,决定权还是在领导和组织手中——公开竞选之后还要经过二次民主推荐、市委常委会和全委会的“三轮考验”。在王攀看来,“群众认可”一项,实际上被大大弱化了。

    邢正军承认这样的批评有一定道理,但他同时强调,这并不足以否定这一探索的积极意义。在干部选任这样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过程中,民众的“旁观”本身就是一种参与。虽然民众对谁能最终获任并没有直接的决定权,但16个候选人毕竟已经在全体市民面前公开亮相,孰优孰劣,群众已经有了基本的判断。其后的组织考察和差额票决的程序,虽然并不完全公开,但群众的判断势必成为不得不顾忌的重要参照。从积极的角度说,这种“顾忌”本身就是对民意的尊重。“很难想象一个现场表现一团糟的候选人,最后被选上了。”邢正军说。

    在直播过后,邢正军曾问过家人、同事、朋友的观感。后来他看到提交给南京市全委会委员的8人名单时发现,但凡亲朋好友认可的干部,都在上面。

    “人人心里有杆秤。”他感叹道。

    “今天,以我的年龄,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站在竞选的讲台。”殷民在演讲中说。在竞选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的四名候选人中,只有他是首次参加公推公选,对于干部选拔制度的沿革也最有感触。

    过去,殷民在原市一轻局搞组织工作,经常为企业物色领导人选。一个企业几千人,一个考核组也就六七人,接触面有限,但考核组说是谁,最后八成就是谁。有时也有这样的情况,某领导发话,“你们到某个单位去,某个企业去,看看某某同志,怎么样?啊,看看。”然后,考核组就去了,围着看,围着听,最终出来一个“想要的结果”。

    在殷民看来,如今的组织工作已经从神秘的大院、从暗箱里走出来了。他唯一遗憾的是,如果还有机会第二次竞选,应该把演讲稿写得再短些。

    3月31日,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依照程序任命刁仁昌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我感觉所有人都在监督我的工作。”他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