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亩地“种”李白
“种了一辈子地,要么都种小麦,要么都种油菜,没种过这种曲里拐弯的图案。”有人抱怨着。
半年过去了,村民们惊喜地发现,东家地里长出了“头发”,西家地里长出了“胡子”,还有的地里长出了“眼睛”、“耳朵”——800亩地收获的不只是油菜花和小麦,还有个李白。
从播种到出苗,历时半年多,号称“史上最大李白头像”近日在李白故里、四川省江油市读书台村的一块田野上逐渐清晰。金黄的油菜花与翠绿的麦苗令巨大的头像及“千年李白,回归大地”8个大字显现。
据考,1300多年前年轻的李白曾在此潜心攻读,这个地方因此得名读书台。
细细打量着“高昂着头,胡须卷飞,颇有‘举杯邀明月’意境”的诗仙,邓兴远盘算着这个唐代老乡的眼睛占了哪两家的地,脸占了哪五家的地,发髻又占了谁家的地。
老汉有些羡慕三队的人,因为三队100多人种的是李白头像,他们二队60户种的是那8个大字。
他狠狠地看着“大地”两个字,山腰看,山顶看,近看远看,看颜色,看苗高。活了50多岁,在书本上写这两个字,次数多着呢,可在自家二亩地里用一粒一粒种子“写”这两个字,头一遭。
“‘地’字比‘大’字难种,它笔划复杂。”邓兴远在电话那头说开了。先有人按笔画画好线,笔画里头种麦子,笔画外头种油菜,遇到笔画内外的边缘处,耕地很是费事,必须一点点手挖。播种时,先沿线撒油菜菜籽,把字空出来,10多天后再种麦子填字。“从耕地到播种,两亩地要了30个工,往年还不到20个。”
3月30日,周日,阴天。邓兴远数了数从城里发往村里的11路公交车,以前半小时一趟,现在5分钟一趟,他估计来了近2000名游客。上山下山都成了“单行道”,政府派人维持秩序,一家保险公司免费给“来看李白”的游人投了险。
打望着院坝里坐得满满当当的游客,老邓越发觉得有意思。“吃饭难,上厕所难,矿泉水3元一瓶还脱销。”他笑。
村主任何定军抱怨,本村人措手不及,错过了大生意,“没办法,好几百人呢,都去吃别地的盒饭了。村里头还没有农家乐,可惜啦!”
瞅着黄得耀眼的油菜花,邓兴远和村民们算着节气,看花期还有多久。他们知道,夏至后的李白会“变脸”:现在油菜花黄的,小麦绿的,再过两个月,油菜花变绿,小麦变黄,颜色正好来个倒个。村民们戏称:“李白跟刘德华一样,学川剧变脸。”
把这件事“搞起来”的是一家文化公司的总策划罗建国。他自称是李白的“粉丝”,并把这一举动称为“大地行为艺术”。
罗建国给记者算了笔账:放线6000多元,石灰用了2吨,插旗子的竹竿800根,种子费6万元,再加上农民的误工费、收割费,满满算上总共11万元,“公司和100多户村民还专门签了李白头像播种协议书”。
“说这是‘劳民伤财’?可政府没投一分钱,我们既没有劳民,也没有伤纳税人的财。再说,几个月后,油菜榨成油,小麦收割了,什么都没浪费。”说起网上对此事的一片“口水”,罗建国喊冤。
然而他一张嘴还真敌不过网络众口。有人把“李白一张脸”与闹得沸沸扬扬的山东济宁“300亿元文化标志城”对比。对于后者,要追究把这300亿元换算成多少多少斤的土豆、多少多少户的低保收入。对于前者,则把“用油菜画画”放在食用油价格大涨的背景下,斥之为无聊艺术的奢侈。
尽管一再强调这些批评不过是不知情人的过度“集体想象”,但言语之中,罗建国还是禁不住为不断放大的广告效应而颇有些自得。
原本莫名其妙的村民尝到了甜头,老邓们也挺满意。连种3年李白的打算,看来他们会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