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日
星期

千层底纳出的平实人生

本报记者 周欣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02    [打印] [关闭]
    除了结婚生子,纳鞋似乎是她平淡无奇的一生中唯一的主题。

    在纳了74年布鞋后,四川成都93岁的老人张学新,今年1月带着微笑告别人世。

    张学新的纳鞋生涯从19岁开始。那年,她认识了附近鞋店的小学徒。闲时,她总爱跑去店里看他做鞋,两人很快便熟识了。他送给她一双亲手纳制的绣花鞋作为定情信物,不久他们结为夫妻,共同开了一家小小的布鞋店谋生。

    凭借天资聪慧,她不久便把自家小店打理得有声有色:时髦小姐流行穿旗袍,她便做出“搭搭鞋”;看着满大街女学生的蓝衣黑裙,就设计出“盘盘鞋”;小伙子穿中山装,她便设计了小圆口鞋。市民们口口相传,称她“张三姐”。“张三姐布鞋”一度成为城中时尚。

    “你们现在看到的那些布鞋,比我妈妈做的差远喽!”71岁的大女儿王怀清说。

    即便如此,在王怀清的记忆中,家中生活仍然清苦。每年三至八月,因为天气暖和,穷人们大多打光脚、穿草鞋,是布鞋销售的淡季。因此,春节前后,张学新便不分白天黑夜地纳鞋,好让一家人全年的生活费和4个孩子的学费有着落。

    搬张小板凳坐在家门口,双脚紧紧夹住做鞋的三角板,迎着光亮,斜着肩膀,熟练地穿针抽线……这一幕永远定格在儿女的记忆中。

    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张学新成了成都布鞋三社的女工。从那时起,纳鞋又多了一个内容——为解放军纳军鞋。即便那种黑色布料的千层底,她也丝毫不怠慢,细细密密缝出来,同样精致漂亮。别人做一双鞋要一天时间,她只需半天就能完工。

    “人家不笑你穷,只笑你不劳动。”母亲总用这句朴实的话来训诫儿女。

    经由一双双布鞋,这个普通的女人用自己的双手,一针一线地纳出了幸福姻缘和儿孙满堂。

    1977年,张学新退休回家。到了晚年,老人的眼睛几乎看不见了。由于常年侧着身子做鞋,她的肩膀永久性地朝左倾斜。儿女们希望母亲享享清福,不准她再纳鞋。可老人还是不肯停下来,继续给孙子、曾孙们纳布鞋。老家亲戚或是街坊邻居找上门来,只要是请她做鞋的,她便会一口应下来,高兴得“像过节一样”。

    相比布鞋,儿女们更喜欢穿款式时尚的皮鞋,孙子们则更爱运动鞋,老人对此心知肚明。看到自己亲手缝制的布鞋被孙子搁在一边,老人并不多问。

    “唉……”她总是这样轻轻地叹口气说,“哪里会有布鞋舒服呢?”

    2008年1月8日中午,老人吃了7只抄手,晚上则像往常一样吃了汤饭。“妈妈,饭好吃吗?”“好吃。”老人斜靠在沙发上,笑眯眯地回应二儿子王万生的问话。10分钟后,王万生洗完碗筷回房,发现倚在沙发上的母亲嘴角含笑,已经没有了鼻息。

    儿女们拿出母亲早为自己准备好的一双布鞋,为她穿上,送她离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