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3日
星期

大学生“村官”: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干事创业

——在“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03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4月1日,中央组织部会同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召开了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会上,王丽娜等4位已到乡镇、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代表,结合实际,畅谈了自己在农村基层工作、锻炼、成长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到村任职的体会。魏华伟等两名准备报名应聘到村任职的应届毕业生代表也作了发言,表示了自己的决心。从今天起,本报将分3次刊发这6位同志的发言材料。

    投身农村建设家乡 在新农村建设中锻炼成长

    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阳方口村党支部书记 荣莲花

    我叫荣莲花,24岁,2005年6月入党,2006年7月毕业于大同大学,是山西省首批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村干部,现任忻州市宁武县阳方口镇阳方口村党支部书记。近两年来,我经历了从大学生向村干部的转变,实现了由助手向主持党支部全面工作的转变。在实践中,我经受了磨炼,增长了才干。去年,我被忻州市评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佳青年带头人”。这里,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担任“村官”的几点体会。

    一、选择担任“村官”,我无怨无悔。2003年9月,我满怀着跳出“农门”的喜悦跨进大学校门。临行前,邻里乡亲纷纷赶来,长辈们祝贺我终于丢开了祖祖辈辈使用的镰刀锄头;同龄人也向我投注了羡慕的眼神,目光里满含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我是带着亲人和乡亲的期盼走出“农门”的,也没想到再回农村。因此,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仅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而且担任了学生干部,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大二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正当我和我的同学们面临择业的时候,校党委宣布了省委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我毅然报名参加了选聘考试,并成为山西省首批选聘的1192名大学生村干部之一。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选择担任村干部,我无怨无悔。

    二、从小事做起,从老百姓最需要的事做起。2006年8月,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山西省宁武县阳方口村,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协助老支书开展工作。令我没想到的是,一晃两个月过去了,我的工作每天都是整理整理文件,打打水、扫扫地。村里的一位大叔对我说:“闺女,你爹妈勒紧裤带供养你读完了大学,你哪里不好去,非得回到村里来,你看看这村里一天到晚能有多少事?你学下的东西不是浪费了吗?”他的话语使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报考“村官”时的美好理想和大叔的话在我脑海中反复交锋。老支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跟我语重心长地说:“闺女,难过了吧,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你不愿意,我也不愿意,哪个村里人不想到城里工作呢,但既然回来了,就不要再犹豫、再难过了,要把小事做好,才能担当大任,许多东西都在等着你去学习。”老支书的一席话,让我第一次认识到,自己虽然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但不等于就懂得农民、更谈不上懂得农村工作,要做好农村工作首先必须融入农民当中。从此我就挨家挨户地走访群众,虚心向村干部请教,努力记好工作日志,鞭策自己努力工作。

    2006年冬季的两起突发事件,使我找到了开展工作的突破口。一是村民投资两万多元,建起的第一座温室蔬菜大棚,由于对温度、湿度等调控技术掌握不够,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导致已经长到老高的菜苗全部枯死,直接经济损失1万多元;二是村民为了提高沼气发酵池的温度,把开水倒进了发酵池,结果非但没有产出气来,而且把发酵菌都烫死了。看着这两次事件给村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村民的焦虑,我就开始查资料、跑乡镇、走县城,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及时为村民讲解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和沼气使用技术,调动村民搞起了规模化大棚种植和全村的沼气推广,使村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们感激地说,大学生“村官”就是不一样,现在我们心里踏实多了。为老百姓提供科学技术知识,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却极大地增强了老百姓对我的信任,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好农村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农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大有作为。2007年4月,镇党委对村党支部班子进行调整,我担当起主持村党支部工作的重任,年底被推选为阳方口村党支部书记。从支部副书记到支部书记,为我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也使我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我首先从村务公开入手,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对村里的财务、账务进行了全面审计,给了村民一个明白,解决了多年来因村务不公开造成的上访问题。同时,通过民主推荐对一些群众意见大的村干部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明确分工,制定了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村干部的工作行为,并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2007年底,村里搞民主评议,8名班子成员的群众满意率均为100%。阳方口村坐落在晋西北芦芽山脚下,全村234户、756口人,有16名党员。周边工矿企业较多,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不愁市场、不愁销路,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此,我把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业确立为村里调产的主攻方向。多次到县农业科技部门咨询,并请回县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办起了农民夜校,为村民讲授种植管理技术,解决种植过程中少知识、缺技术的问题。现在村里已建起5座大棚,经济效益可观,发展势头良好。行路难、吃水难一直是困扰村民生产生活的两大难题,也是推动阳方口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经过勘察论证,要完成街巷硬化“户户通”的任务,需要投入资金35万元。这么大的投入,仅靠村集体是无法解决的。我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方面发动党员群众踊跃投工投劳,并在节约资金上动脑筋,想办法。为了争取到水泥的优惠价格,我几乎跑遍了全市所有水泥厂,困了就住小旅馆,饿了就泡方便面,经过多次洽谈,最终感动了厂商,以最优惠的价格卖给了我们380吨水泥,节约资金1.2万多元。通过3个月的艰辛努力,3.7公里的街道硬化工程全部完工,公路两边植树1500多株,安装路灯36盏,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我们又多方争取资金170多万元,准备上马“户户通”自来水工程,预计年底前可全部完工。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会大有作为。

    这次能够作为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的代表我备感荣幸。我将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虚心学习,努力工作,不辜负各级组织和乡亲们的期望,为把阳方口村建设成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希望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村官”队伍,到广阔的农村去干事创业,因为农村需要我们,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我们。

    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三棵树乡杨楼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戈新化

    我叫戈新化,今年24岁,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去年7月,我作为江苏省委、省政府选派的1011名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满怀激情与希望,到宿迁市宿城区三棵树乡杨楼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

    到村后,我在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培养下,安心扎根农村,真心与村民相处,诚心为农民服务,很快赢得了当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信任。2007年12月8日,在“两委”换届选举中,我光荣当选杨楼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一、要有扎根农村、奉献社会的坚定信念。

    大学毕业时,我本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应聘到大城市对口单位就业;二是继续留在南京考研深造。但在得知省委、省政府准备选派千名大学生到苏北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决策后,我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决定:到农村去。

    对我作出的选择,家人非常不解: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跳出了“农门”,怎么又回到农村呢?这大学不是白上了吗?

    我耐心地做家人的思想工作:我考上大学,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但为什么凤凰飞出了那么多,鸡窝还是鸡窝,而没变成凤凰窝呢?关键是农村缺乏人才。现在省里制定这么富有吸引力的政策,号召大学生到村任职,如果我们这些农村出来的大学生都不愿意回到农村,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给乡亲们一些帮助,给农村发展添一点活力,我们农村的落后面貌何时才能得以改变?

    通过深入的交流,我获得了家人的支持,并最终通过了组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如愿踏上了脚下的村官路。

    二、要有艰苦奋斗、服务群众的满腔热情。

    我所在的杨楼村素有“鸡鸣闻两省、狗吠听六乡”之称,地处偏僻,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在外打工,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缓慢。

    面对这种状况,我没有被困难吓倒。我在心里一遍遍告诉自己:无论有多难,决不当“败将”,更不当“逃兵”,决不能让人家小瞧了我,更不能让人家因为我小瞧了我们大学生村官!

    带着这股倔劲,我开始了我的村官之路。省委、省政府要求地方在乡镇妥善安排我们的食宿。宿迁在这方面想得更是周到,单身宿舍、电视机、电风扇等一应俱全。但由于乡里距村还有20里路,开展工作很不方便,为此,我毅然搬到村里一间简陋小屋中住下来。

    一到杨楼,我就开始挨家挨户走访。看到一些家境比较贫困的农户,我经常习惯性地从身上掏出一些钱接济他们。我还经常到田间地头,和村民们一起席地而坐,促膝谈心。大家看到我是一个朴实、敦厚的土村官,有什么掏心窝子的话都愿意跟我讲,我也逐渐成了他们的“自家人”。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我开始反复思索加快杨楼发展、促进脱贫致富的对策措施,并着手为杨楼量身定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短期规划中的道路畅通计划已经付诸实施,杨楼老百姓纷纷夸我:“戈书记人小志大,能说会干,这样的干部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三、要有开拓创新、敢想敢干的过硬本领。

    当选杨楼村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后,我多次召开居支两委扩大会议,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奋斗目标。这段时间,我深切感受到了杨楼人对我和新班子的期待,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我意识到,我只有与杨楼人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只有为杨楼老百姓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才能使杨楼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才能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去年底,上级集中发放高速公路占地补偿款,金额高达90万元,涉及300多户人家。这项工作老矛盾很多,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新矛盾。为了保证补偿款顺利发放,我多次召集村组干部研究、充分听取群众代表的意见,短短一周时间,我就拿出了一份周密方案,保证了补偿款的顺利发放。春节慰问工作中,我认真组织、统筹安排,把上级下拨的慰问物资足额、及时、公正、透明地发放到了贫困户手中。

    我的家在新沂,离杨楼不足百里,家中有体弱的父母。但为了工作,我曾几个月不回家一次。今年春节,我只是在大年除夕回家与父母吃了顿团圆饭,初一一大早就又回到了村里,逐户给贫困户拜年,为他们送去村党组织的关心,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

    出行难一直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首要障碍,也是杨楼群众急盼解决的第一难题。通过调研,我先后拿出4套方案,最终制定了一个干部群众普遍满意的“以奖代扶”方案:拿出自己积攒的5000元工资作为奖金,奖励修路先进的小组。修路期间,我每天吃住在工地。在我的带动和影响下,全村群众修路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新春茶话会上,37位事业有成的人士自愿为修路捐款23050元、出义务工30个,杨楼出行难将很快成为历史。

    杨楼有一个玻璃纤维厂,因为资金缺乏,经常陷于停产状态。我一方面协调解决了两万元周转资金,一方面设法给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其他困难。现在该厂生产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不仅产品畅销省内外,而且带动了本村一批富余劳动力就业。为在杨楼发展高效农业,我多方奔走联系,现已招引一家提供农业服务一条龙的农资公司,它将为我们引进一批优质旱稻种,并保证在稻子生长过程中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农药、化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服务。

    回顾到村任职以来所做的工作,我体会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才华在农村中得到施展。大学生到村任职大有用武之地,大有事业平台,完全能够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农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科学文化知识,农民需要我们这样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也需要知识的支撑。只要我们勇于走向农村广阔天地,并付出努力,就会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第二,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主持杨楼工作后,我又重新当起了“小学生”,坚持多问、多听、多记,主动和村民交朋友,心贴心交流,面对面请教,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村情民意,了解村民们的所想所盼。这些举措,拉近了我和村民的距离,增加了村民对我的认同感,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

    第三,信心在关爱中得到坚定。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和引导。首先,宿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创新举措、创设载体,把我们“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服务,当自家孩子来关爱”。其次,我有幸参加了宿迁市委扩大会,并赴华西村进行驻村培训,与吴仁宝老书记面对面交流对话。正是组织上为我搭建起优良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平台,给了我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力量和方法,使我进一步坚定了扎根基层、奋发有为的信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将以这次座谈会为新的动力,新的起点,以实际行动践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继续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在经济薄弱村脱贫攻坚进程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焕发青春绚丽的光彩,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