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

大学生“村官”: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干事创业

——在“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04    [打印] [关闭]
    

    立志服务三农甘心为民建功

    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二条街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王丽娜

    我叫王丽娜,2006年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现任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二条街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2006年初,北京市开展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工作。我积极响应,有幸成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经过两年的锻炼,我协助村“两委”班子解决了本村一些复杂问题,带领村民发展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村民的肯定。2007年,我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大学生“村官”,并参加了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事迹报告团,前往各高校介绍经验。

    两年的工作和实践证明,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大有可为。现将我在农村一线的主要工作和感悟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

    一、利用专业特长,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我所在的二条街村一直以大田种植为主导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制约了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调整产业结构,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让大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是我到村后一直思考的问题。2006年5月,我抓住市、区两级政府鼓励农村发展“设施农业”的契机,在村委会上提出发展反季节果蔬,种植有机草莓的建议,得到了村干部的认可。于是,我起草了《温室草莓园区项目申请书》,成功地申请到市发改委150万元的发展资金,在我村建成了占地120亩,有69栋温室大棚的草莓园区。我和村民一起到北京香山、河南郑州、河北保定购置草莓苗,一起栽苗、浇水、施肥,时常忙碌到深夜。人累瘦了,脸晒黑了,母亲见了十分心疼,但当我看到红红的草莓果时,心里非常激动,觉得自己付出的汗水就一个字:值。第一年我村草莓种植就喜获丰收,我又利用市场营销课程所学知识,实施营销策略。首先为本村草莓注册有机商标,打出马坊“江海河”品牌;然后对本村草莓进行包装,采取礼品装、精品装、特色装;三是利用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帮助村民销售,我到市区跑超市建立销售网点,在销售最为困难的时候,我带着800箱草莓回到母校——北京联合大学,动员母校师生进行亲情销售,解决草莓销售难题。在我的努力下,我村草莓始终供不应求,并保持较高价位,棚均年收益3万多元。去年在北京市昌平区举办的“中国第一届草莓文化节”上,我们村种植的有机草莓荣获了一等奖,并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荣誉称号。在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要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各家各户“单打一”绝对不行,必须实行规范化管理。2007年7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我又建议成立我村“北京江海河有机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建议被采纳后,我借鉴了本区、本市其他合作社的组建经验,起草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成为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负责果蔬的产销工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你付出后,必然会得到村民的理解。在我准备回家过年时,村民们摘了满满一篮子草莓让我带给家里人,有的还拿来洗好的大萝卜,有的送来了茴香,说让我回家包饺子,那场景让我非常感动。我感悟到这是我真心付出后的收获,是村民们的真情流露,也是对我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

    二、筹建农民学校,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基层工作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广大农村需要人才,农业需要科技,农民需要知识。如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让村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我到农村工作后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2007年春,我联系区有关单位,发动社会力量,走门串户动员村民自筹资金,建起了二条街村农民学校,还成立了农民科普协会,我制定了农民学校教学计划,联系授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村民实行科学种植教学,先后开办了3期培训班,向他们讲解科学种植的重要性,让大家掌握新的种植技术,传授有机草莓种植过程中药品使用和土壤配方施肥等具体操作规程。这些技术在我村草莓种植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果质提高了,价格提升了,村民收入多了,腰包鼓了。农民学校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树立了科学种田的理念。

    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发挥大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请进农村,把学校的科研项目引入农村,是我的又一项工作。我从中国农业大学请来了三批专家,专家们亲自到大棚中查看草莓的长势,对大棚草莓种植中的有机肥配方施用办法、常见病的防治与管理、水肥合理搭配等科学种植的技术问题进行实地指导,还对村民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现场解答。2007年我从北京市农科院等地引进了红颜、章姬、枥乙女等草莓新品种,果形美、口感好、品味佳,深受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喜爱,草莓价格大幅提升,比普通草莓价格高出一倍,最高卖到40元1斤,使农民获得了更多收益。如今我村草莓园区已经成为北京市农科院的优种草莓示范基地,还明确我作为示范棚的直接管理者。专家们定期到园区检查和指导,我也严格按专家指明的操作规程进行管理,村民们都跟着学习。我在与专家教授的接触中,不断开拓新的种植领域,2007年引进了中国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的水果玉米,在村里进行试种并取得成功,今年准备在我们村进行推广。

    四、着眼未来发展,搞好村级规划。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我现在正着手进行村级规划。计划划分三个发展区,即新民居建设区、基地示范区和农事体验区。对村里未来的发展蓝图,我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更直观的展现到村民面前。结合规划,我带领村民积极开展了“学科学建家乡”活动,树立起村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展望,让村民充满朝气走进新时代,全村上下形成了学科技、促生产、抓发展、建新村的和谐向上新局面。两年来,我时刻伴随着二条街村的发展与变化,享受着辛勤劳动与付出带来丰收的喜悦。两年来在农村工作、生活的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广大高校毕业生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是大有可为的。我以己之所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了绵薄之力,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嘱托与期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努力开拓工作思路,再接再厉,不辱使命,用更为出色的工作业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青春

    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魏华伟

    我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魏华伟,今年7月即将毕业。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的农村,在父亲工作的县城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学习。1998年,我以河南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学。临走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对未来有各种各样美好的设想和期望,经过十年的时间,我到了再一次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人生的道路选择需要经过漫长的理性思考,需要克服众多外在的利欲诱惑,直面自己的内心,去询问到底什么样的选择会让自己有最大的成就感、幸福感。

    在清华,我有机会接触到研究生社会实践、就业实践、短期挂职、科技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实践形式,认识到必须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慎重思考,审慎抉择。“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是母校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清华期间,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自己的眼睛看真实的中国,亲身了解国情、民情,不断培养自己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感情。

    通过对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研读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学习,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学生去参与、去实践,农村基层也是大学生发挥作用、施展才华、作出贡献的广阔天地。当得知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选聘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任职的计划时,我心动了——这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伟大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但对我而言,我来自农村,背负着父母亲人对我出人头地的殷切希望,如今却要放弃唾手可得的名利诱惑,再次回到农村,这是否是最佳的选择呢?

    清华法学院党委书记李树勤老师在得知我为是否申请“做村官”有些犹豫不决时,多次找我谈话,细心与我沟通。李老师告诉我:一个人对祖国和人民贡献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他所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不仅取决于他在学校里的表现,更取决于他毕业后所选择的人生之路。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人才,越能锻炼人的成长,越能给有志者以广阔的事业天地。因此,无论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选择比较艰苦、人才也相对缺少的地区去工作,将更加容易得到更为持久的锻炼和提高。因此,李老师鼓励我回到农村去,回到最需要知法、懂法、守法,最需用法律维护农民权益的地方去,回到最需要提高生活水平,最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地方去。他认为,这是对国家、对人民、对我个人都十分有意义的选择。

    通过与李老师以及其他各位老师的深入谈心和自己的反复思考,我终于下定了做一名大学生村官的决心。这么多年国家的培养告诉我,知识分子不应该只关注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个体对于群体、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的内心告诉我:我的情感在农村,我的事业在农村,我的未来在农村。我不想一个人“走出农村”,我的理想是要通过全心的付出来“改变农村”!

    在即将开启新的人生征程之际,我向大家保证:我会时刻保持一颗对做人做事的敬畏之心,克己慎行,多看到自己的短处,多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我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不浮躁、不做假,不“做秀”,不急功近利;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我会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终身作一名合格的“清华人”!

    爱我中华,追求真理;服务三农,承担责任。这是今天在座的前辈师长的期望所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所在,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希望所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我当义无反顾,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人生的壮美篇章!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