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殡葬业:民生保障缺口
新华社记者 叶锋
清明节前夕,殡葬业暴利再成民众议论热点。这也难怪,售价高昂的骨灰盒等殡葬用品、收费项目繁多的殡仪馆、单位面积售价远远超过房价的墓地等现象,已经使殡葬业逐渐成为民生保障的一大缺口,祭祖的人们心里哪儿还能“清明”起来?
殡葬业暴利有多严重?一家殡葬用品生产厂的负责人透露,寿衣、骨灰盒及包装盒(棺材)等物品的利润都在100%以上。上海市一位居民给记者看他在本市一个殡仪馆办理丧事的消费清单,上面的收费近30项,总计4700多元,其中的灵车扎球、治丧彩牌等都属于重复使用,折旧成本很低,说“一本万利”并不为过。
丧事从简,是政府一贯倡导的社会风尚。但是,近年来日趋严重的殡葬业暴利行为,让民众想从简办丧事也难。
更大的问题是,殡葬业暴利是在政企不分的土壤中孕育和发展的。审计部门去年对殡葬业进行的专项审计调查发现,殡葬业行政管理和事业经营合二为一的现象较为普遍。民政部门的“有形之手”直接参与殡葬业经营,向殡仪馆、殡葬用品企业等乱摊派、下指标,甚至直接提取经费纳入部门“小金库”。这种情况下,殡葬业收费的监督怎能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考虑问题?
政企不分的利益纠葛,使殡葬业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状态,数百万、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有几家殡仪馆,绝对的垄断造就了绝对的卖方市场。传统的厚葬习俗,又强化了卖方的强势地位,经营者借“特殊消费”心理漫天要价、说一不二,诱导消费者“花钱买心安”“有苦说不出”。
生老病死都是民生大事,政府不仅要着力解决好生育、养老、医疗等“生者”的问题,也要尽快规范殡葬业的发展,解决殡葬业暴利问题,解决好“死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