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过首个清明节假期
第一个清明节假期,许多人是以祭奠英烈拉开的序幕。
北京二十一中学校长赵景芝说:“这是我们学校第一次组织学生到这么正式的陵园来扫墓。国家把清明这个民间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正好趁此契机组织师生来缅怀先烈。以后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烈士陵园去扫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自从清明节确定为法定节假日之后,该如何保护这个传统节日,首个清明假期怎么过,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张先生是北京二十一中学的后勤负责人,老家河北沧州。“我母亲去世20多年了,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开车到老家给母亲扫墓。”张先生的父亲今年87岁高龄了,不管天气好坏,每年都会跟着他到老家去祭拜。“对于我父亲来说,他觉得清明不仅仅是单纯的扫墓祭扫,更多的是一种缅怀的形式使自己内心的思念得以释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萧放说:“中国人不信鬼,但拜祖先。清明节成为法定节日后,更有利于人们去纪念祖先。但清明节不仅是一个怀旧感伤的节日。‘清明’本为节气名,宋代开始融合了寒食节的‘祭奠先祖’、上巳节的‘春嬉’等风俗,才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萧放说:“这提醒后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国家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也是在教育后人要学会感恩。”
李先生是做房地产的。他说:“清明假期只有三天,想放松放松,走远肯定不行,时间不够,就打算开车带着全家出去郊游。春天的油菜花非常漂亮,站在山顶上俯视,金灿灿的望不到边。”
在北京工作的肖女士,儿子正在上初中,他这几天一直催着妈妈去南方老家扫墓。肖女士说:“这孩子从小在外婆家长大,特别喜欢老家的山山水水,他催我回去扫墓,其实是想回去爬山。现在南方漫山遍野都开满了映山红,可好看了。”肖女士表示,其实扫墓的过程也是在郊游。
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就是古人游春的节日。“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正是描写当时郊游情景的。
还有很多人想趁此机会实现心愿。河北的李大爷今年70多岁了,这几天正动身来北京,只为了心中的一个挂念。他1966年在香山炮兵司令部当兵,当时附近是一片荒地,听说要建李大钊烈士陵园。但当他1978年转业回河北邢台时,还没建好。一晃30年过去了,这期间李大爷从没再回过北京。由于儿子正好在李大钊博物馆工作,这次又逢上清明假期,终于决定北上,让儿子陪他去还愿——和李大钊的雕像合影。
从事销售的赵小姐则说,她哪儿也不想去,只想在家好好睡三天懒觉。“工作压力太大,平常睡眠质量太差,趁这么好的假期,我备好了三天的‘粮草’,准备昏睡三天。”小王是南京大学的学生,他说:“三天假期对我们考研的学生来说,不算很长,我还是好好温书吧。”他引用宋朝王禹的《清明》调侃自己,“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萧放说:“春天是个充满生命力的季节,古时那些埋首纸堆的书生都纷纷走出书房,曲水流觞,饮酒作诗,雅兴十足。年轻人应该珍惜这个节日。”
现在很多人觉得生活越简单越好,最近流行的网上扫墓,更让人们省去了奔波劳累。集中外出扫墓,不但人满为患,而且许多乡下的坟冢不像城市的公墓,烧纸钱很容易造成山林大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华教授说:“其实,在纸发明前,祭祀都是供食物。在汉代,人们为了节俭,用木头代替,比如木偶、木马等。后来纸发明后,就采用了更节俭的纸扎品,这种用替代品的方式是自古以来传承的。现在的虚拟祭奠,使得祭祀仪式更加绿色,是当代的特色。”
清明节是“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为什么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萧放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大节,从唐朝开始,在民间生活中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像冬至这些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力越来越不如从前。”“仅仅设定一个节假日,并不能很好地保护传统节日。”他还说,“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迷信的东西一定要加以制止,组织一些不劳民伤财的活动引导人们继承传统。”
本报北京4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