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
“轮椅市长”萨姆·苏利文——

无障碍通行:我是推动者也是受益者

——温哥华印象(之一)
本报记者 高鑫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04    [打印] [关闭]
    “认识”加拿大温哥华市的残疾人市长萨姆·苏利文先生,是从2006年2月的都灵冬奥会开始的。在都灵冬奥会的闭幕式上,作为2010年冬奥会举办地温哥华市的市长,萨姆·苏利文上台“接”过了冬奥会的会旗。两年过后,那一幕犹在眼前:苏利文坐着轮椅上台,助手将会旗插在他特制的轮椅上,开动轮椅上的一个特制机关,挥动旗帜……

    3月中旬,记者一行应加拿大外交部的邀请赴温哥华采访,主题之一是“残疾人的权利保障”及“无障碍通行”。当时记者就想,如果能有机会采访到苏利文市长本人,无疑将充实、丰富这次采访活动的内容。

    3月11日上午,在温哥华市政厅苏利文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传奇市长”。一见面,他就给了记者们一串儿惊奇。惊奇之一:正当记者思忖着四肢残疾的他将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出现时,一辆轮椅“风驰电掣”般来到我们的面前——原来残疾人也可以这般敏捷。惊奇之二:甫一露面,苏利文市长居然用汉语普通话跟来自中国的记者们打招呼:“你好!你们好!”惊奇之三:苏利文先生说,我不会讲普通话,但我会讲广东话,能看懂繁体汉字。

    时间所限,记者们并未就苏利文先生的个人经历发问。但据记者先前的了解,作为“轮椅上的市长”,现年48岁的苏利文先生也确实无愧于“传奇市长”的美誉。

    据前年曾经采访过苏利文的新华社驻渥太华首席记者杨士龙先生介绍,30年前的萨姆·苏利文是个脑子里充满了诸如“周游世界”这样梦想的英俊青年,但他的梦想几乎因一次偶然事件而全部破灭。19岁那年,苏利文在一次滑雪事故中身受重伤,自此成了四肢全部失去知觉的残疾人。此后,苏利文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挣扎了多年,数次尝试自杀未遂。是书籍让他从这种挣扎中解脱出来,大量的阅读终于使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振作起来的苏利文曾说:“如果说受伤前我有10亿个机会,那么现在我还有5亿个。至少,我的身体还在。”

    苏利文先生的从政经历,可以说是从他争取残疾人的权利开始的。上大学期间,校园里的设施没有考虑残疾人的需求,坐轮椅的苏利文行动很不方便。于是,苏利文动员几个残疾人同学联名致信校长,提出清除减速坎、安置电动门等要求,得到了校方的积极回应。从那以后,苏利文开始以推动社会关注和维护残疾人权益为己任。在为残疾人权益奔走的过程中,因为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渊博的知识,苏利文引起了政界人物的关注。1993年,苏利文首次参选市议员成功;2005年,他当选为温哥华市市长。

    此次与记者一同采访苏利文市长的杨士龙先生由衷感叹:“一个四肢瘫痪的人,活着本已不易;但萨姆·苏利文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残疾人坐在轮椅上也可以走得很远。”

    为残疾人权益“鼓与呼”了20多年,作为温哥华市长的萨姆·苏利文,现在考虑的事情当然远远不止残疾人权利。不过,当记者们提起“无障碍通行”这个话题时,他仍然简明却清晰地叙说了他个人以及整个温哥华市的理想和目标。他说:“全世界有大约八分之一的人属于程度不同的残障人士。同时,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人都需要社会的特殊关照。一个可预期的目标是,在最近的将来,温哥华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无障碍通行的城市。”在“无障碍通行”前面加上“完全”一词,令记者颇感新奇。这个“完全”意味着什么?苏利文先生没有详加解释,他只是强调说:“在无障碍通行方面,温哥华将成为一个典范、一个标准——让世人看齐的标准。”

    记者的实地考察表明,在构建无障碍通行城市方面,从培养市民的意识,到道路、公交等硬件设施,再到为残障人士设计的辅助工具,温哥华已经成效卓著。所有这些,是否与他们有一位“轮椅上的市长”有关?苏利文先生说:“温哥华在无障碍通行方面做得很不错,但要说这些成绩与我个人有多大关系,可能存在着误解。事实上,我的前任和我的同事们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不需要我本人做太多的游说。当然,作为市长,我的残疾人身份本身,可能就在向人们传递一种信息,这种信息肯定是有助于无障碍通行城市创建的。”稍作停顿,苏利文先生补充道:“作为一个残疾人市长,我肯定是‘无障碍通行’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但我宁肯说,我更是一个受益者。”

    作为来自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地北京的记者,在2010年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温哥华的市长面前,免不了要说到奥运会的话题。记者想起,2007年3月6日凌晨,温哥华市政厅门外的一面巨大的奥运会会旗(复制品)被窃贼剪碎带走,偷窃者可能是反奥运的激进分子。苏利文市长当时说:“我认同和尊重人们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但当你走上破坏和盗窃的道路,就已经越界了。”任何一届奥运会,从来就不缺少形形色色的抗议者,对此,苏利文市长向记者直率地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说:“奥运会是一个可以改变社会、城市面貌的良好契机,北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对温哥华来说,从申办2010年冬季奥运会开始,就有市民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表达他们的反对和抗议。如果把这些抗议当作噪音和压力,听起来确实很烦人。但如果从积极的一面考虑,这些抗议毕竟也向我们和联邦政府传递了信息。这么看来,那些抗议也可以是我们工作的一种动力。”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