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事件:旅客不是利益纠纷的“人质”
近日,东航云南分公司18个航班的飞行员,因劳资纠纷相继在到达目的地机场上空后,集体强行返航。这一恶性事件,引发了公众的愤慨。尽管4月5日,东航向媒体发出一封致歉信,称返航缘由“天气原因”。然而,仍然难以平息公众的质疑和谴责。
媒体透露的消息称,3月31日集体返航事件第三天,东航云南公司即召集飞行员会议,劳资双方达成一定的协议,同时发放之前拖欠的住房补贴等各项补贴。于是,所有参与返航事件的飞行员已执行飞行任务,并全部改口称返航是天气原因(《重庆晨报》4月5日)。尽管此事件有待权威部门进一步核证,但公众也直言不讳指出个中诸多疑点:为何在事发前没有向旅客发出安民告示?为何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没向公众作出说明?
此事之所以引发“全国共讨之”,是因为飞行员“置数以千计的旅客利益为儿戏”。尽管有着飞行员与航空公司之间劳资矛盾,但这充其量只是航空公司内部矛盾,决不能成为众多飞行员返航的过硬理由。18个航班一起返航,就是漠视公众利益行为。飞行员把他们与公司的劳资矛盾凌驾于数以千计旅客头上,这恐怕是公众不能理解接受的根本原因。
应该说,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劳资矛盾永远存在。问题在于,发生劳资矛盾决不能把公众利益当成发泄工具,这应是公共服务行业起码的道德底线,也是民主法治社会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令人遗憾的是,东航的飞行员却对此置之不理。
类似事件在东航也不止一次。2006年6月15日,由于欲办离职手续未获公司批准,东航青岛分公司6名飞行员在东航上海总部开始为期5天的“绝食”抗议,此事曾引发震动。(《广州日报》2006年6月21日、《羊城晚报》2006年6月21日)
反观此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且有一出严重一出之势,人们在反思,这是为什么?有评论称,是航空公司内部协商利益机制不完善;还有说是国际先进管理未能迅速引进等,这些都不无道理。但依笔者看,市场经济中为了留住人才,运用高福利高工资待遇有着合理的成分,但高待遇成了唯一条件就会走向极端。为争高福利,一些单位的所谓“人才”既不讲人格也不讲职业操守。反思东航这几次事件,不能不反思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