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9日
星期

一本“性感”杂志的生存之道

本报记者 林天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09    [打印] [关闭]
    

    曾有某著名门户网站的副总监,当被问起他今后的职业规划时,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只想去《男人装》当一个摄影师。实在不行,当个实习生也行。”

    这个在媒体圈子里颇有些名望的男人,显然不是被这份杂志能够提供的薪水或职位所吸引。“撩拨”他的,是那番欲说还休的欲望——性。

    自从2004年4月创刊以来,《男人装》就以其穿着清凉性感、极具挑逗性的美女封面,以及大胆的两性话题,牢牢吸引一批男性的眼球,成为街头报刊亭里的一个“异类”。

    许多人会产生类似的疑问:“原本在‘性’问题上十分保守的中国社会,已经有足够宽容的空间,来容纳这么一份杂志了吗?”以至于当记者在MSN上向朋友们征集采访问题时,所收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替我问问他们,他们至今还没有被关掉,是不是‘上头’有人?”

    “中国人总是习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男人装》执行出版人瘦马就此回应,“《男人装》的尺度,和全中国另外9000多种杂志一样,不可能超越政策的底线。我们是在小心翼翼地做一本既‘安全’,又能吸引眼球的男性杂志。”

    而《男人装》资深编辑王雁林则回答得更为直接,他笑称:“这个问题,既小看了我们所承受的压力,又‘侮辱’了我们的智商。”

    1 围绕《男人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接连不断。

    这本杂志的国际版权方,是英国著名的男性杂志《男人帮》(FHM)。《男人装》的第二期,因为缺乏本土稿件,采用了FHM推荐的青春偶像“小甜甜”布兰妮的一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里,布兰妮躺在汽车顶部,下身包裹的黑色网状丝袜上,被撕破了一道口子。

    该期杂志出版后,有关方面的领导给瘦马写了一封信,提示他要注意杂志的格调,因为这样的照片会“给人以暴力、颓废的信号,会让青少年有不好的联想”。

    可从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来看,这组人物图片并未“露点”,甚至连肉体都暴露得十分有限。在编辑部的讨论中,所谓透露出的暴力、颓废信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与来自管理层的提醒和警示相比,来自广告商的经济压力则更为直接。

    《男人装》第七期,FHM又提供了一组美国性感影星帕米拉·安德森的照片。有设计师专门为其设计过一口“有胸部的棺材”,来表现其丰满的身材。

    但在杂志印刷好,正准备上市的当口,原本在锡箔包装袋上投放了广告的一家日本公司,突然提出撤单,并且要求《男人装》将所有的锡箔袋全部撤下。

    该公司做广告的产品是数码相机,宣传文字中,有“打造视觉艺术”的字样。在这家公司看来,封面上安德森过于暴露的图片,“会在逻辑上给读者一种联想”。

    “说白了,广告商认为这组照片很低俗。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产品和这两个字联系到一起。”王雁林说。

    瘦马也回忆,在《男人装》出版数月后,他陷进一种“两难的泥沼”中——对于FHM这本世界知名的男性刊物来说,“性”是它最基础的材料,然而面对保守而谨慎的中国大陆读者群体,照搬FHM的“尺度”,他们显然很难接受。

    于是瘦马给FHM美国版的总编辑斯科特发去一封邮件,讨教化解这种“两难”的方法。

    斯科特在回信中写道:“我们的编辑原则之一,就是要让读者对我们的内容感到舒服……我们尽量不在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风俗之间,引起任何冲突。我们喜欢把这称作‘火车测试’,意思是,杂志的尺度,应该安全到让你的读者在某个公共场合(如一列火车上)阅读时,周围的乘客不至于向他投以异样的目光……”

    2 可以想见,《男人装》想要通过中国社会的“火车测试”,并非那么简单。

    王雁林的一个朋友曾给他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这个朋友在书报摊看见一期《男人装》,但他“实在没有勇气,在可能被很多人见到的公交车上,带着这样的杂志”。等到第二天再到报刊亭时,杂志已经卖光了。

    “他可能代表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理。”王雁林说,“他们既希望从‘性’上获得一种快乐,但又十分在意周边人的眼光。”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男人装》开办之初,瘦马曾邀请上海一个著名的女作家,在杂志里开设一个名为“12小时”的性专栏。瘦马给这个栏目的尺度定位为“要朴素干净的性,以春秋笔法规避露骨的性描述,不要去贩卖,更不要去怂恿某些性暗示、性意味”。

    但在出版了3期之后,杂志社内部就有资深编辑和工作人员对这个专栏表示了不屑,斥之为“格调不高”。与此同时,女作家本人也在MSN上和瘦马谈及此事,称自己“现在压力很大”,希望把专栏停掉。

    2006年,“超女”邵雨涵为《男人装》拍摄了一组性感照片。随后,邵母在媒体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把这本杂志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信中称:“虽然别人都说小雨的照片好漂亮,但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我的女儿拍这种照片给别人看……拍这种照片,以后怎么找男朋友,怎么做人呢?”

    不仅是母亲,那些为《男人装》拍摄封面的女明星本人,也都很在意照片的“尺度”。在王雁林的印象中,拍摄前的沟通过程中,大多数的女星“都希望自己穿得越多越好”,在片场时,也常有女星因裸露程度过大而提出质疑。

    “在有些国家,一个男人的女朋友如果上类似的杂志,他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王雁林试图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但在中国社会,我们从不以展示身体与性感为荣。”

    3 在这些巨大的压力下,关于“尺度”的争执,对《男人装》的编辑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曾有一个女模,为《男人装》拍摄了一组全裸露点的照片。女孩长得很漂亮,身材非常好,图片拍得“特别美”,编辑们全都爱不释手。但几经犹豫,最后还是决定放弃,因为这样的“尺度”,毫无疑问已突破了“底线”。

    “其实,我们还是觉得,为了她不值得冒这个险。”王雁林笑道,“她又不是章子怡。”

    还有一个女模的照片,虽然没有露点,但是背部全裸,上面还有很华丽的文身。有编辑特别喜欢这套片子里流露出的“邪恶的美感”,但数番争执后,还是被瘦马“毙掉”。他对此的解释是:“文身会给读者带来暴力或者与不良组织有关的联想。”

    “的确,《男人装》代表的是一种非主流的价值观,但我们必须了解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瘦马说,斯科特的回信给了他许多启发,“让读者接受一种新的‘尺度’,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也正在逐渐学习和适应这个过程。”

    恐怕很少有人能比瘦马更清楚其中的风险。因为,“一个编辑只要负责杂志的几页,这几页中,有一句话或者一张片子挑战了尺度,或许不是什么大事。可如果每个编辑都这么想,这本杂志将到处都是‘越线’的内容”。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把政策面的尺度算作100分,主编给删到90分,各部门主任又给删到80分,具体编辑再删到70分,杂志会很‘安全’,但就没法看了”。

    所以,瘦马常说的一句话是:“弄就弄得过分点,不然我没得改。”

    最近一期《男人装》里刊出的一封读者来信及编辑回复,很能够说明这份杂志的“尺度”问题。

    这名读者问道,1月份的杂志,封面和内页的照片明明是同一个女星的同一张,却一张有衣饰,一张没有。“我不知道哪张是经过你们PS(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简称,意指图片修改)过的,但对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有点不敢苟同。如果封面照片的衣饰是你们加上去的话,那你们的杂志还是有点向世俗屈服的味道;如果里面的照片是PS去掉衣饰的话,我就更有点害怕了,是不是你们所谓的‘尺度’,全都是PS出来的?”

    《男人装》的编辑这样回复:“第一,如果片子一点儿都不处理就发表,读者、演员、摄影师、编辑部的兄弟们都不会买账,政府就更不会同意了。第二,关于她的胸部其实很简单,就是戴和不戴拍了两次,用不着PS,更谈不上你说的向世俗屈服那么严重了。第三,所谓‘尺度’,并不是简单指涉衣服多少,裸露与否,还应该包括片子在主题探讨方面的深入性、敏感性、社会性以及个人心理方面能承受的程度!”

    曾有外电观察认为,在中国大陆,类似《男人装》所采用的照片,不止会激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可能也是“性”渗透进媒体的最大限度。

    4 虽然争议不断,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号称每期销量近40万册(各类时尚杂志公布的发行量都被业内人士证实为水分多多)的《男人装》,确实正在受到某一类型读者的热情追捧。

    有读者形象地将这本杂志的目标读者描述成:一个30多岁的男人,半眯着眼,嘴里歪叼着雪茄,一边看着美女,一边漫不经心地与蹲在旁边的围观群众逗乐子。

    对此有很多从经济角度的分析,比如,在中国更趋自由的生活方式下,相关产业希望能从这块市场中获利,“使用性感元素为行销方式的杂志,其背后的最大推动力,便是市场”。

    不仅是《男人装》,这个市场内还有许多“骚动的竞争者”。美国《体育画报》在中国的合作方经过短时间的观望后,于2007年推出了他们著名的“泳装特刊”。当红歌手碧昂斯身着泳装的撩人封面,堂而皇之出现在街头报刊亭内。据称,去年的第一辑和不久前刚上市的第二辑都迅速被抢购一空。

    《国际先驱论坛报》评论道:作为世界最大情趣用品制造商的中国,恐怕很难回避日趋开放的性观念下所延伸出的问题。

    王雁林更愿意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话题。他甚至将这称为“人性的一个伟大胜利”。在瘦马看来,这样的胜利,其实来之不易。“如果10年前,这样的杂志不可能面市。”他笃定地说,“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你说一个中国女人性感,人家会觉得你在耍流氓,在侮辱她,现在,大家就觉得这是一个褒义词了。社会还是在不断往前走的啊。”

    不仅是普通读者,甚至监管者也逐渐意识到,一些“软性”的性感是可以被接受的。许多观察都注意到,在娱乐方面的审查标准开始变得有些不一样,“即使是新华社的网页,都可见到打出‘2006年10大火热宝贝’以及‘珍贵的性感男性照’等滚动广告”。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对于媒体“涉性”的监管,依旧十分严格。近年来,有多家杂志因“传播淫秽色情主题”而遭遇“叫停”。上海某生活类报纸的一名副主编,因为参与报道了某同性恋题材而被撤职,多年来一直抑郁不振。

    2008年年初,曾有新闻称,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像《花花公子》这样的成人杂志将被允许在国内上市销售。但随后,此事被北京奥组委证实为假新闻,“因为这个决定,与中国现行决策精神相距过于遥远”。

    瘦马还透露,有一本国际著名男性杂志的中文版,在一年多前就已经和国内某出版集团签订了出版合同,但至今迟迟未面市。

    许多媒体和评论对《男人装》现象进行了自己的解读。他们希望从中了解现阶段中国的社会面貌和思潮,以及中国的未来走向。有人嗅到中国社会“开放的信号”,有人看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些清凉火辣的照片,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民主化的倾向”。

    在北京某报社的一位资深编辑看来,《男人装》的出现,毫无疑问地反映出这个社会对于性的某种“真实需要”。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在一个公民心智健全、对多元化保持最大限度宽容的社会里,无论什么‘尺度’的杂志,都应该有其生存的一席之地”。

    但在王雁林眼中,这些对《男人装》的解读,似乎都“有些太抬举了这本杂志”。“这年头的男人多累啊。CPI这么高,房价天天涨,股票又天天跌,没几件高兴的事,还不许他们抱上一本杂志,享受一些单纯的快乐吗?”他一脸坏笑地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