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9日
星期
思考的表情

中国多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

本报记者 张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09    [打印] [关闭]
    

    18世纪,法国人德尼·狄德罗及其《大百科全书》燃起的人类关于全识的梦想,眼下在一个叫“维基百科”的网站中生根发芽。

    近些天来,一些热衷于求知的中国网民意外地发现,他们已经可以直接登录维基网进行查阅—中国多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

    以后,无论你在北京,还是在西宁,安坐家中,或是蜷伏在网吧里,随着电脑指示灯的轻轻闪烁,打开维基网,你或许能看到,一部包罗万象的词典、一个多国语言的杂烩,甚至,一扇穿越蒙昧和误解的门。

    这是不是一场多年干渴后的雨水?

    对你我来说,通过互联网建立起的全新的人类知识系统,一度曾像一个隔着玻璃的梦幻王国。长久以来,有些人知道它的存在,甚至能听见那里的狂欢,却往往触手不及。

    而在玻璃这边,网民们也通过网络,构建起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由门户网站转载的新闻后面动辄成千上万的跟帖、大小论坛里成页翻滚的留言,以及博客、视频、即时通讯软件构成。在这个体系里,感受着同一种社会变迁而态度迥异的人,纷纷按照意见的差异,寻找着联盟或敌人。

    他们党同伐异,聚集在各自的“意见领袖”周围。有时候,因为不全面的信息和不通畅的交流,对同一事物,网民们往往在各自所拥有的支离破碎的认知背景上固执己见。

    网络状态下呈现的中国社会,正趋向日益严重的分化格局。各种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甚至地域共同体纷纷滋生。摩擦、冲突频繁发生在穷人和富人、城市人和农村人,以及“精英”和“草根”之间。

    有没有另一种可能的图景?

    攻击和误解,往往由于隔阂和封闭。尝试通过知识构成新的共同体,也许可以改变某些思维方式。建立在相同知识背景上的迁就和宽容,往往能改变狭隘和偏激。

    当我们习惯以知识而不是以种群、身份来寻找共识,并且以允许异议的方式学会和解,我们也许可以弥补这种裂痕。

    真正开放全面的知识通往理性,从而避免偏见和盲从。

    这股自由求知的潮流,从狄德罗所处的启蒙年代开始。在当时,知识的代价是高昂的:百科全书编纂者不仅要呕心沥血几十年,甚至还要面对旧时代思想迫害下的牢狱之灾。

    但是人类对于百科全书的信念和追逐始终不改。五花八门的知识,除了作为谈资以外,还被当做破解迷信、开启心智的手段,受到尊崇。形形色色的百科全书构成一部长史。知识正在被日益细分,对常人来说,获得一部体系完整、易于查阅的百科全书多半是奢望。

    同样的奢望也感染过文明进程中的中国人。我们曾经使出浑身解数克服障碍,引进国外百科全书,集合智力编纂自己的百科全书,出版成集,或刻录成光盘,然后带着豪华包装和惊人售价,站在商店的显眼角落里饱受冷落。

    百科全书一直远离大众生活,更何况,由少数人操持的知识体系,总难免带上因选择和立场而导致的偏见、欺瞒。摆布客观知识的,毕竟是主观的人类。

    互联网带来一场雨季。它在改造这个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认知世界的知识体系——百科全书获得一种全新的命运。鼠标轻轻一点,一部拥有近千万名编辑、900万个词条的百科全书,纷呈眼前,供君阅读。这可是免费的。

    一种使大多数人可以查阅并进行补充的知识传播方式正在形成和完善。人们通过没有界限的网络分享所得,探索疑团,并且在平等的探讨中实现互相理解。

    我们在这场波及全球的热闹外面远远看了很久。如今,玻璃终于碎了,网民们可以触摸到维基百科,触摸到这场知识革命。

    从此以后,许多事我们也许不必再争论不休了。大家还是省下口水,去查查百科全书吧。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