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9日
星期

人为拔高导致的伤害

本报记者 叶铁桥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09    [打印] [关闭]
    

    “我正在接待来自湖北的客人,他们来慰问我们了。”4月7日,当本报记者给刘吉桂打电话时,他说,包括来自湖北荆州市委办公室和宣传部的一行人正在他们家慰问,“邓烈他们也来了”。

    记者这才明白,上午给邓烈打电话,他说他正在开车,不方便说话,并说手机是漫游,原来当时他正行进在赶赴刘吉桂处的路途中。

    刘吉桂,湖南省衡东县大浦镇农庄村九组农民。邓烈,湖北人,长途客车随车司机。这两个人原本素不相识,却因为年初的那场冻住了半个中国的低温雨雪冷冻灾害结缘,而前不久,又因为一篇网络文章一同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接下来,他们连同这篇网络文章的作者,都在这个漩涡中受到了伤害。而究其源头,却是“人为拔高”惹的祸。

    一篇网络文章惹来巨大争议

    “当我们渐渐摆脱雪灾的阴影,再次为生计疲于奔命之时,突然听说网上有人对我们一片骂声”。4月初,一篇署名为“邓磊”的文章说,他们在惊诧之余,追踪消息的源头,才发现竟是中央电视台对他们未能参加《对话》栏目而“心痛不已”,“将不满宣泄于网上”。

    邓烈表示,署名为“邓磊”的人确实是自己的弟弟,他之所以发文章澄清事实,是因为无端被骂感到委屈和愤怒。

    而那篇他们认为是“将不满宣泄于网上”的文章,确实是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编导海洋写的。

    4月7日,当本报记者打电话给海洋时,他已经不愿意就此事进行介绍和评价了,一再表示“事情已经过去了”。

    记者在网上找到了海洋发表在天涯社区等网站上的题为《44个被救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的网络文章,文章注明了是一篇“央视《对话》栏目编导手记”。

    海洋在文章里说明事情的缘起:2008年年初突如其来的雪灾,给我们在物质上带来巨量损失的同时,也让我们这个民族在精神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为此,央视《对话》栏目特别制作一期《温暖的力量》,想要用这场雪灾中3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来彰显这股在抗灾中凝聚起来的中国精神。

    《对话》栏目选取“3个普通中国人”中,就包括了普通农民刘吉桂。

    看起来刘吉桂也确实符合这期节目的要求。海洋说,雪灾期间,“刘吉桂三兄弟将京珠高速上一台出了车祸的大巴内的44名乘客接到家中,免费提供食宿,一住就是4天3夜,而刘吉桂本人的家境并不宽裕,而这4天却花去了他家积攒一整年的1000多元——这几乎是他一家5口全部的过年钱。”

    对于刘吉桂的这种义举,并非只有海洋感到惊讶。回顾2008年二三月间的报道也可以看到,刘吉桂曾获得来自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单位及众多地方媒体的广泛报道,刘吉桂也因此成为了“抗冰英雄谱”的重要典型。

    3月下旬,刘吉桂被邀请到北京录制节目。这是他参加的第四次电视节目,之前,他还参加湖南当地电视台的赈灾晚会、元宵晚会和中央电视台的情满中国晚会。

    海洋说,他被刘吉桂在救助事件中表现出的质朴和真诚深深感动。看了他的事迹后,不仅当即决心把刘吉桂本人请到《对话》现场作为主述嘉宾,同时想邀请当时受到刘吉桂最大关照的那两位——抱孩子的妇女和腿摔断的司机。“让他们俩在现场意外出现,给刘吉桂一个意外的惊喜,温暖的力量就会在现场流淌”。

    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温暖不但没有出现,被他称为“人心间那种坚冰”的东西却出现了,这让他感到了刺骨的痛。

    “拿着从各种渠道得到的44个乘客中的近20个联系电话,从长沙到贵阳,再到郑州,最后返回北京,历时一周与这些被刘吉桂救过的人联系,整个过程充斥着无可奈何……当然借口总是多种多样让人说不出什么,工作忙、要出车、要做生意、要照看孩子、要学车……”

    海洋写道,“我甚至怀疑这些人是不是被救过?他们表现出来的那样一种冷漠让我感到刺骨的痛。”“冰雪已化,人心间那种坚冰却久久难以消融,我们只怕现实的冷漠会深深刺痛那颗平凡而温暖的心灵。”

    这篇网络文章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网友们的极大争议。尤其是来自湖北的网友,对帖子标题中指称对“湖北人”的表述非常不能接受,湖北本地的网络论坛中甚至要求《对话》栏目能够对此作出公开道歉。

    并非免费的援手

    而最大的质疑声,则来自邓烈。

    在这篇落款署名为“邓磊”并注明是“受粤VR1029司机邓烈所托而发”的网络文章,开篇就写道:

    “作为一名雪灾受困者的亲属(本人的哥哥为随车司机,未受伤者),我和我哥哥以及当时在车上所有的乘客一样,对刘吉桂深表感激,此中之情,没齿难忘。但对于央视海洋同志发表的《44个被救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一文中的批评,我们实在难以接受。”

    文章对“免费提供食宿”予以了否认,并一一列举了付给刘吉桂的款项,这些款项包括:

    “1、车上44个人,每个人每天两餐饭,共20元,外加住20元,每天的生活费是40元。小孩吃的鸡蛋钱另算。

    2、刚进刘先生的家门,当场给的茶钱不下几百元。

    3、受伤的司机需要到医院治疗,我们给了刘先生以及当时参与抬担架的人(共5人)每人150元的担架费,从出事地点到医院所在的镇上大概有8公里路程。后来,伤者到镇上转车需要担架运送时,我们也给了相同的劳务费。

    4、大巴有一个车轮陷到一旁的沟里,刘先生以及其他几个村民帮忙用千斤顶将其扶正,收费4000元。

    5、临走时,代表车队额外送给刘先生1000元人民币,以谢救助之恩。”

    文章质疑,“感恩之心常在心底,怎能因为没去上节目,就叫做不懂得感恩?”并且认为,“如果别人未满足你们的要求就妄加指责,实在有点店大欺客的味道”。

    随后,记者对这篇网络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核实。刘吉桂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承认,受助的44名乘客确实给了钱,衡东县当地政府部门也给了慰问金,但他和他的家人从来没有主动向那44名乘客索要过钱财,在其他媒体记者采访时,他也没有否认过对方给过钱。

    他同时表示,邓磊声称的款项与实际状况有出入。比如44个人每天生活费40元,“有的给了,有的没有给”。请村民将侧翻进沟里的大巴车弄上来,对方一共付了4000元,“但请吊车要8000元,而且这个是他们跟村民协商的,跟我没有关系”。

    据媒体报道,海洋也在接受网站的访谈中表示,他在网文中写的“免费提供食宿”是信息被误导所致。但他声称是从刘吉桂那里得到的错误信息,“这里面看起来事实有出入,我们从刘吉桂那里得到的信息是没有收任何钱”。

    但刘吉桂予以了否认,他说,对方问他的是否收到过柴火钱,“哪有什么柴火钱?没有这回事。”

    海洋同时表示,“已经看了邓科(记者注:原文如此)的声明,觉得写得很中肯,由于他们之前得到了错误的信息,所以产生了误会”。

    但记者发现,“免费提供食宿”一说并非这时候出现,在这之前,这种说法就见诸于许多媒体当中,从而引发了人们的质疑。

    最早的“人为拔高”出现在一门户网站

    搜索有关刘吉桂的报道可以看出,对他的报道是分为两个阶段的,早期的报道并没有提到“免费”一说,但在2月中下旬,“分文未取”和“免费提供食宿”的说法,却开始频频见诸于各种媒体。

    现在能找到的较早的报道是由中央电视台做的一篇标题为“一双手挽救44名旅客”的视频报道,在该报道的画面中,注明了报道是由湖南省衡阳市本地电视台提供给央视的新闻。

    该报道长度不到两分钟,仅仅简述了刘吉桂帮助遭遇车祸的44名乘客的事迹,丝毫没有提到免费食宿的情况。该报道在2月中上旬频频见于央视多个频道。

    此后,《人民日报》、《新快报》对此事件的报道中,也没有看到免费一说。

    记者现在所能找到的最早的免费说来自于一家门户网站,2月19日,该网站一个名为“2008湖南元宵喜乐会——最新动态”的栏目中,出现了一篇名为“刘吉桂义救44名乘客,元宵喜乐会同过新年”的文章,文章这样写道:“刘吉桂家并不富裕,却让这些乘客在自家免费吃住了4天”。

    随后,自2月20日开始,诸多新闻媒体相继大篇幅报道了刘吉桂的事迹,在这些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段:“几天下来,44位客人在他们(指刘吉桂,记者注)兄弟家烧煤烧柴两吨多,吃米160多公斤,买菜1200多元……而他们分文未要。”

    这种说法也成为了报道刘吉桂事迹的着眼点。记者看到,有些标题甚至干脆写成了“留宿4天3夜分文未收,衡阳三兄弟接纳44名被困乘客”。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报道的署名中,多次出现同一个名字,并且在其中的一些报道中注明此人头衔为“通讯员”或“特约记者”。

    而通过查找相关报道也可以发现,该“通讯员”确实采访过刘吉桂,并且拍摄过照片。在这些报道中,“做了好事的刘吉桂三兄弟不图回报,分文未取”经常成为了报道最后一部分的主旨。

    “为什么非要把善良真实的农民装扮得高大无私”

    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媒体报道将“免费提供食宿”作为报道重点进行报道时,44名乘客并没有出来说明情况,只是在海洋发出《44个被救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一文后,才站出来说出了真相。

    邓烈也在委托邓磊发表的网文中说明了未能及时说出真相的缘由。

    “在湖南卫视将你的事迹报道之后,我们甚为欣喜,他是好人,值得宣扬”,邓烈说,因此,当各新闻媒体里都说刘吉桂是免费救助他们时,他们保持了沉默。

    邓烈表示,刘吉桂一家人都没有主动向他们索要过任何东西。

    刘吉桂的妻子胡满英也表示,在那样风雪交加的情况下,他们遇到了困难,自己提供帮助是“好人碰到了好人”,不但从来没有考虑过钱的问题,而且在那段时间里,一起做饭,炒菜,打扫卫生,“本来就快过年了,觉得像一家人一样,他们走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儿舍不得。”

    她说,钱是由几个司机主动找那些乘客收取后给的。

    对于未参加央视的节目,邓烈表示,除了生活的压力不容他们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火车上外,还有一点原因在于,“打心里我们也不愿到现场为那些虚伪的话语再作伪证。”

    他表示,这篇文章本不想发,但事已至此,不得不发,“不为别的,只为了车上44个人的尊严,为了所有湖北人的尊严。”

    这两篇网络文章和与之相联系的人员迅速成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几乎在各大中文论坛中,都可以看到围绕这件事情的讨论。

    记者注意到,从网络上的表现来看,绝大多数人都肯定刘吉桂有偿资助旅客的行为,对有意拔高的现象进行了谴责。

    网友“十年砍柴”在评论中表示,“大家认为,在那样灾情严重的时期,收下旅客们的钱无损刘吉桂的善良侠义形象。如果一文不取才不正常,让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去免费资助别人,就是不近人情。”

    “公众其实已经相当成熟理智了,对一个工商业社会中如何行善,已有着正确的理解。”“十年砍柴”质疑,“为什么一些人非得要把一个善良的、真实的农民,装扮成那样高大那样无私呢?”

    “他是很善良,是需要弘扬,但事实并不是完全免费的,尽管他本人没有主动索取钱物。”邓烈说,“希望媒体公平、公正、客观的报道事实。”

    照片:一名女孩儿在受冰雪封堵的客车上向外眺望。从元月上旬开始,50年一遇的罕见冰雪灾害袭击湖南,受长时间冰冻、雨雪天气影响,湖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受到严重影响,大批旅客滞留。国新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