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造一流国产新型潜艇
早春,北京。
我国潜艇专家一致通过对某型潜艇的设计评审,它标志着我国新型潜艇的研制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海军装备部驻某研究所博士军代表黄加强,受命参与此型潜艇的研制管理工作。
6年爬舱,他摸透了潜艇的五脏六腑
1996年12月,黄加强获得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工程博士学位,出人意料的是他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选择到某造船厂,成为海军第一批博士军代表。
临行前,导师郭日修送给黄加强一句话:既要忘记自己是博士,又要记住自己是博士——当组织上交给你任务时,你要忘记自己是博士,不能挑三拣四;当你开展具体工作时,要记住自己是博士,工作标准要高。
到单位报到后,黄加强设定的第一个目标是“弥补缺陷”。他白天和工人师傅一起拿着图纸上艇爬舱室、摸管路;晚上翻阅1米多高的装备图册和构造资料。就这样,黄加强爬遍了潜艇的每一个角落,摸遍了每一根管路,完整地掌握了潜艇建造工艺、工序和重点控制环节。
身边的同事和工厂师傅经常看到一身油污、满脸汗水的黄加强,他们对这位博士军代表的踏实干劲儿深为赞许。
潜艇结构复杂、技术密集,每艘艇上有上千条焊缝、上千种管路和阀门、上万件仪表、设备……为确保新造潜艇出厂100%合格,黄加强对自己所监造潜艇总是查了又查。
他最担心的是潜艇的焊缝,一个极小的不合格焊缝将直接威胁着潜艇的安全。他经常与工人师傅们一道,采用X光、超声波、磁粉探测等方法,在狭小的潜艇舱室,对数千条焊缝采取地毯式检查。由于长时间爬行检查,他的臂肘和膝盖水肿出血,乃至浑身上下皮肤瘙痒、溃烂……
经过在最基层的磨炼,黄加强很快就崭露头角。
一年夏天,黄加强所在的工厂遇到了非常棘手的技术难题:某新型涂料首次在潜艇上大面积使用,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却产生了粉化、起皮现象,反复涂装1个多月仍不能消除,施工陷入困境。
黄加强主动请缨,担任军方技术主管,投入到攻坚战中,最终彻底解决了此类问题。
为了适应新型潜艇的研制建造工作,黄加强又系统学习了新型动力技术、潜艇三维设计技术、模块化设计建造技术等高新领域的知识。
凭借广博的知识,黄加强逐步在新型潜艇的研制管理上取得了发言权和主导权。在某型潜艇预研过程中,他和同事们一起,在5年多的攻坚战中,经过对潜艇的系统分析和上千次论证,创造性地提出了200多项合理化建议,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和采纳。
一项建议,使新型潜艇下潜深度大幅增加
每一艘潜艇的建造都是从白纸上开始的。
新型潜艇第一张设计图纸诞生,黄加强就有了一个信念:我们正在揭开人民海军潜艇建造史上新的一页,确保潜艇设计质量,这是我的神圣使命!
那年,黄加强奉命参与某新型潜艇研制管理工作。为了使该型潜艇的结构和系统发挥最佳效益,黄加强着眼今后武器装备发展方向,通过周密计算,大胆建议将下潜深度增加数十米。
方案一提出,就引来许多反对和质疑声。“装备已经可以满足性能指标了,干嘛还要较这个真呢?”“生产工艺难度大,质量和进度都难以保证!”
第一次方案评审会不欢而散。面对众议,黄加强心里十分清楚,若采用原来规定的下潜深度,研制过程基本无技术风险;但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潜艇面临着多项关键技术的考验!
潜艇下潜深度的多少是评定其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指标的一个关键性依据,这事关我国的和平“盾牌”能否有效履行历史使命。黄加强对自己的方案反复推敲,并多次登门向潜艇专家请教,对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行性都了如指掌,进而坚定了信心。
方案讨论会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专家们谁也不敢贸然表态。在第6次方案讨论会上,黄加强开门见山:“四平八稳,关键技术就无法突破,身为一名军事代表,履行好历史使命,就必须勇于创新,敢于冒险!”随后,黄加强代表军方郑重地在评审意见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一方案,得到了多方专家的赞誉,工业部门也采纳了黄加强的意见,按照新增加的深度指标进行船体设计和施工。
“装备的质量就是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填充一个数据和要素是简单的,但每一个数据和要素,却都关系到战友的安危和战争的胜负!”黄加强经常这样告诫自己。尤其在产品的设计定型阶段,他不容自己有丝毫的闪失,总是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地对待每一张图纸、每一个数据,确保“零误差”。
一次,某个器件交付测评中心测评,在气象条件非常理想的状态下得出的结果很好。但黄加强却多想了一层:真正的战场会是这种理想状态吗?于是,黄加强和同事们一起模拟了多种恶劣环境对该装备进行测评。
有人私下里说:“这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吗?”黄加强耐心地解释:“我这样做不是为了刁难谁,而是为了战斗力。”在科研小组和厂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装备最终通过了严格条件下的测评。
一个公式,改变了潜艇安全性设计
潜艇,是深海里隐蔽作战的特殊舰艇。然而,由于潜艇贮备浮力小等多种原因,世界上也曾发生多起潜艇失事沉没事故。
为部队官兵生命负责,为未来战争负责,黄加强总是敢于创新,勇于挑战。
在进行大潜深潜艇安全系数研究时,传统的办法是将材料、建造、使用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简单叠加起来考虑,然而,这种办法并不能真实反映潜艇服役后的安全情况。
黄加强多次到相关科研所查阅以往所有的研究报告,又到试验现场了解有关试验试航情况。
他抛开传统的思想模式,首次提出了设计计算方法。这种方法真实反映了潜艇安全系数各方面影响因素的作用,同时也更能直观地反映潜艇服役若干年的安全情况。
计算方法一经提出,立即得到研究单位的认可。
作为博士军代表,黄加强工作中还有另一个鲜明特点:他既能据事论“理”,又能直接与科研单位的专家、总设计师面对面地交流、探讨。每当军代表在质量监督中发现问题说“不”的时候,黄加强却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不”。
科研项目确定前,工业部门多位朋友给黄加强打招呼,希望能关照一下。在科研项目讨论会上,黄加强站起来挑刺,从科研方案的可行性,谈到科研思想的完善;从新装备的长远发展,谈到前沿科研成果的转换……听着黄加强严密科学的论证,领导和专家都对这个敢于直言的军代表竖起了大拇指!
在总代表汪宏伟的支持下,黄加强同军代表室其他同志一起,认真分析研究,反复核对计算,果断将科研项目核减调整到40多个!不但使科研项目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管用,同时也为部队节约了大量经费。